状元陈冕是我曾祖父
家道中落善行依旧
2015年02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陈建邦、陈建绳在展示陈冕的墓志铭。
  陈家珍藏的状元考卷。
     清光绪九年(1883年),25岁的济南人陈冕高中状元。其后人就在济南城中的鞭指巷世代居住下来。100多年后,陈冕的两位曾孙已年逾古稀,其他后人散居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尽管家中的老物件在十年浩劫中被破坏殆尽,但关于祖先的那一段历史,却永远印刻在陈建邦、陈建绳兄弟的脑子里。
  口述人物:陈建邦 陈建绳 
     兄弟俩均为退休职工
采访整理:本报见习记者 高寒
  陈建绳老先生住在建设路明珠花园小区,走进他的家里,房屋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迎接我们的是陈建绳老先生的老伴,而他的哥哥陈建邦也已在这里等待多时了。
  二人介绍,现在他们的儿孙,对祖上这些事情并不十分知晓,他们也不再准备把家族的故事灌输到孩子们的脑子里。但陈家行善的家风,他们却希望能够一直流传下去。“一个是告诉后人,陈家是一个充满善心的家族,祖上出名,也不是因为功勋多么卓著,而是因为乐善好施。另外就是做长辈的要以身作则。”两位老先生表示,他们年幼时,祖辈就会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了解行善的真谛,现在,轮到他们将这一传统向下传递了。
一代成 三代兴
  翻开清朝历届状元名录,陈冕的简介写的是“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这还得从陈冕爷爷的爷爷陈凯北上山东说起。数下来,从陈凯到我们兄弟俩,已有九代。
  我们陈家祖籍在浙江山阴鉴湖湖畔。到了陈凯那一辈,陈家开始北上谋职。清代的时候,政府也实行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陈凯来到北方后,先把户口挂到了顺天府宛平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歹办了一个北京户口。陈凯随后来到了山东,在鲁西南的城武县做了一个小公务员。自此,陈家与齐鲁大地开始有了交集。济南除了鞭指巷的状元府,在东边的丁家庄还有陈家的祖坟。
  我们家族真正在济南定居,还要从陈凯的孙子,也就是状元陈冕的爷爷陈显彝(yí)说起。
  陈显彝是陈家官位最高的人,比他孙子状元陈冕的官都大。陈显彝先是当了山东省盐运使,几年后,陈显彝又担任了登莱青州兵备道,就是现在的胶东军分区司令。这样一来,他既管胶东的盐业,又掌握胶东的兵权,相当于整个山东沿海都归他管,陈显彝就相当于当了厅局级干部了。当时啊,一个盐、一个铁是最要命的部门,你说陈显彝的官重不重要?之后,陈显彝的儿子陈恩寿继续在济南当官,便在鞭指巷造了一个大宅子,就是后来的状元府。状元府其实是一整片建筑的合成,总共有28个大小四合院,陈家在那个时候开始兴盛了。
积善德 行善举
  陈显彝和他的儿孙陈恩寿、陈冕是陈家的三代名人。他们仨都给自己弄了个座右铭,分别是积厚、积善和义勇。
  陈显彝的儿子陈恩寿就是地道的济南人了。他小时候跟着父亲走遍了鲁西南和胶东。成年后,陈恩寿在济南长清当了县令。后来辞官不干,在状元府侍奉陈显彝,朝廷几次征召陈恩寿,他都不答应。后来黄河决口,陈恩寿将父亲积蓄下来的钱财捐出去赈灾,并且亲自到了前线指挥。就在陈冕考中状元的当年,陈恩寿在济南累死了。
  陈冕虽然是状元,但说实话,由于他早亡,所以并没能施展他的才华。陈冕的事迹主要就是散尽家财,抗洪抗旱,用现在的话就是做慈善。除了黄河发大水,山西又闹旱灾。陈冕自己捐出了一千两黄金,又在济南募捐了一万两。最后,也把自己累死了。
  另外,当时陈冕在家中守孝时,济南南部山区中有一伙土匪,准备流窜到丁家庄和十里河那边去抢劫,村民听说后就找到了陈冕。陈冕立即给土匪首领写了封信说:你们都是穷苦百姓,为生活所迫。你们千万不要抢劫东郊各村。如果你们生活困难,我可以在济南组织募捐。土匪收到信后,被陈冕所感动,居然就放弃了抢劫的计划。
家道落 善不休
  陈冕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我的爷爷是陈冕的三儿子,总排行老五。我还有一位四爷爷,活了七十多岁,是陈家这几辈里活得最长的了。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给我来过信,说自己已经风烛残年了,但还放不下一个事情,就是家族的历史已经无人知晓。他希望我能把祖宗的这些事情整理下,别把它们埋没了。
  其实状元陈冕死后,我们陈家就开始败落了。一个是陈冕死得太早,孩子还都没成年,更重要的就是陈显彝积累下的那些财富,都被陈恩寿、陈冕两代人拿去赈灾了。就连状元府,也开始慢慢地被变卖。我们兄弟俩就出生在西熨斗隅巷的一个院里,那时候其他的宅子都已经被卖了。
  尽管家道中落,但陈家的后人们还是铭记祖宗行善的传统。在舜井街最南头,曾经有一座状元府东宅,是我二爷爷,也就是状元长子的住处。有个叫王老三的在那儿卖煎包,我二爷爷一家同情他,从来不收他房租。王老三感恩,我们家的煎包也就从来没断过,我们兄弟几个也经常去他那儿吃包子。
  1924年,有个姓冯的老太太带着女儿从邹城讨饭来到济南,在家门口被我奶奶收留,后来就留了下来。冯老太太的女儿出嫁后,老太太就在家里,和我奶奶、母亲一块拉扯家里的孩子,从此就和一家人一样了。她爱吃甜食,鸡蛋,家里的这些东西也都尽量给她吃。冯老太太活了九十多岁,最后的那几年,我父亲还找了个小保姆来伺候她。
  “冯老太太很有福了,你们照顾得她多好!”我五十多岁的外甥,也就是我姐姐的孩子,知道这个事儿,经常这么和我说。“她床底下的鸡蛋点心不断,每次去你家我都去偷她的。”虽然我外甥这是开玩笑,但冯老太太在我家享了福却是真事,很多街坊邻居也经常把这个事儿拿出来说道。 
  数数看,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状元几百几千人,但陈冕却获得后人很多称赞。他被称为历史上最有建树的八位状元之一,和文天祥、翁同龢这些人齐名,主要就是因为他做慈善。陈冕的行善,也是老祖宗一代代传下来的。

 记者手记 
与人为善 代代相传
  马年腊月二十九,在建设路陈建绳先生的住所,陈建邦、陈建绳两位老先生拿出了陈冕状元考卷、陈显彝墓志铭拓本等老物件。两位老先生均已经年逾古稀,但回忆起祖先的事情来,却像学生熟练地背诵小九九。
  济南陈氏族谱早已经在动荡中损毁,但自陈凯北上山东之后的宗族关系,两位老先生均已熟记于心。一个个名字后面的生动故事,两位老先生也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据二人介绍,“行善”二字在陈家已被奉为圭臬,即使在陈冕死后家族没落,又连遭饥荒战乱之时,陈家后人也不忘处处行善。与人为善,已经成为家谱中的一条无形脉络,同血缘关系一道,代代相传。只要家族尚在延续,后人仍在生活,行善的品格就如同姓氏一般,为人所持有。不同的是,姓氏乃是天生,而品格则由长者言传身教。
  曾经偌大的状元府,在解放前夕已只剩下几间旧屋属于陈家,曾经贵为状元,声名显赫,后人却在一百余年中尽为白身。祖先虽未留下万贯家财和显赫官位,但善良的品质却能护佑这个家族安稳太平。如今,两位老先生儿孙绕膝,住处宽敞明亮,闲暇之时还能聊聊祖先留下的这些故事。他们虽不是大富大贵,但这种生活也足以让人羡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