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灯节:渔民的图腾盛宴
2015年02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陈文念
  在笔者五十多年的人生岁月里,对家乡最深的记忆就是那喜庆、热烈而独具地域特色的盛大渔灯节了。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念及生活在海边的父老乡亲及割不断的亲情和乡韵,还有家乡那“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万盏渔灯红透半边海”的渔灯节;我无论身居何地,每年春节最渴望的就是回到家乡,和亲戚们一起过个热热闹闹的渔灯节。
  在我和乡亲们的眼里,渔灯节比春节还重要,这是胶东渔家“图腾”的盛大节日,是胶东渔民最隆重的欢庆盛典。
  每年春节刚过几天,我的家乡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四个村就开始迎接盛大的渔灯节。
  此刻,胶东渔家流淌着的图腾崇拜,不再是抽象难解的,而是那样鲜活、可爱:人类对于给予自己衣食富庶的大自然所表露出的敬畏,让人惊叹;人类对于同大海和谐相生所流露出的神往和追求,让人感动。
  正月十三那天,赶节的人们聚集到了蓬莱沿海渔村初旺村过渔灯节。上午十点,村子里不知是谁率先点起了鞭炮,就像是腾空而起的信号弹,脆响引来了山海的呼应。立刻,鞭炮声响成了一片,犹如闪电擂动风雨狂潮,春汛挟来万壑雷鸣,把小小的渔村生生地抬上了半空,只一阵工夫,鞭炮的纸屑就像一条红地毯,铺满了大街小巷,铺向了田间地头,也盖在了大海的碧波之上。
  渔家的节日就这样踏着厚厚的红地毯来到了。少壮携老幼,为海浪百锣齐鸣,为桅之千帆披彩,万挂鞭炮顷刻红如云烟。
  亲眼见证那一刻的景象,便会真切感受到,这不是文学作品里的“夸张”笔法,而是对胶东渔民特有节日——渔灯节的“白描”。
  喜庆的鞭炮,飞扬的纸屑像是甩动的红绸,舞得天红了,地红了,春天也红了。
  祭海是节日里最精彩的节目。朋友、亲戚和船员们早早就到船主家集合了,这一天,船主备足了美酒佳肴,来客们则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尽显闯海人甘苦与共的豪爽义气。渔民还把自家最大的鱼和猪头拿出来,与大饽饽、豆面渔灯及菜肴果盘一起装进古色古香的大食盒,在郑重地烧香焚纸之后,便按古老的习俗,以船为单位,打着彩旗、敲着锣鼓、抬着供品、扭着秧歌,一路放着鞭炮从自家的小院出发了。他们要到港湾的船上去,送上一份对大海的虔诚。
  你再看那欢快的锣鼓吧!那稠密的鼓点像春雨一样落进了村路,落进了人心,滋润得希望早早就泛绿了。此刻,除了秧歌,还有什么更能充分地表达渔民们的心态呢?他们用厚厚的脂粉,填平了脸上那海风刻出来的深纹;他们用流油的希望润滑着风浪锈蚀的骨节;他们用彩包的绸布兜来了绮丽的海霞。他们忘情地跳啊舞啊,全不顾什么节奏和旋律,只是把心中的那份真情、那份快活释放出来,自由地宣泄着。我似乎看到他们心里那轮红彤彤的日头,已经跃出了水面,跃出了心坎,金晃晃地在祥云的簇拥下高高地升起来了。他们一定听到了鱼群的欢叫,一定看到了满舱的鱼虾……
  这时,渔港里船已排成队列。船头、船尾贴满了对联和喜字,船桅上挂满了彩旗,在船队的上空,形成一团五彩云霞,映照得海面上也洋溢着一派盈盈喜气。这是节日的主场,祭海的队伍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形成了强大的旋流,掀动着狂欢的高潮。人们在这儿倾注全部的真诚,开放出生命的各种姿态。他们拥挤着、欢闹着把鼓乐声、鞭炮声、秧歌声与海涛声合在一起,再也分不出哪是海上,哪是地上,哪是海浪,哪是人潮了。
  渔灯节的尾声是用渔灯完成的。天还没黑,渔灯就亮起来了,人们把萝卜做的吉祥灯送到了窗台、门口、村头、路边,送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它们赶走所有的黑暗;人们把豆面做的渔灯送到船头、舱口、港湾、海上,让它点亮所有的星星和梦想,照亮渔灯节上那些美好的愿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