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联合齐鲁医院发起“胸痛齐鲁行”公益活动
2015年11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李钢

  今年11月20日是第二个心梗救治日。21日,由本报与山大齐鲁医院等众多医疗机构及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移动胸痛中心工作站—胸痛齐鲁行”公益活动走进枣庄滕州。记者在活动中获悉,受患者意识、转运延迟以及院内流程等多因素影响,目前全国95%的心梗患者错过了最佳的黄金救治时间。
  “急性胸疼是常见的急危重症,有50多种疾病可以有这种症状。”活动现场,山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介入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山大齐鲁医院副院长陈玉国介绍,急性胸痛的病情严重性差别很大,“其中1/3的为高危胸痛,主要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致命性心血管疾病,低危胸痛包括胃食管反流病等。”
  陈玉国表示,尤其对于高危胸痛来说,在我国救治延迟问题比较突出。当前的资料看全国95%心梗患者错过最佳的黄金救治时间。而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同时也是心血管高发区,急性心梗救治的压力更大。
  “救治延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陈玉国表示,其中既有患者的因素,也有医疗体系和医疗机构的原因。“对心梗的救治,实际是医生和患者在和时间赛跑,但遗憾的是,我省乃至我国心梗救治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时间延误,包括患者意识延迟、医院延迟、转运延迟。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专家李勇分析说,从患者角度讲,很多患者不能早期识别急性心梗的症状,不会主动拨打120,有统计显示,有26%的患者没有拨打120急救电话。“大概只有28%的患者会听从医生的建议。”李勇说,患者发生急性心梗急需进行介入治疗时,有不少患者家属犹豫不决,耽误了最佳救治时间。
  “这就要院前急救、院内以及医院之间进行很好的合作,做到无缝衔接,进一步为患者抢出一些救治时间。”陈玉国说,为此,我省启动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据介绍,这相当于个区域化急救网络,可以极大地缩短救治时间。
  陈玉国介绍,这一项目的启动,对于心梗患者来说意味着,只要他发病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就进入了这个“大网络”中,患者的病情由120急救人员第一时间掌握,在去往患者所在地的路上,120急救车就做好了相关的急救检查设备和药品准备,与患者建立联系后,就立刻在“大网络”的指挥之下到医疗机构,该机构是通过系统搜索,第一时间判断出患者所在地附近最具能力的医院,当然,也要符合“就近”原则。
  “一旦确定医院后,可以通过急救车上的信息平台,将患者的心电图等实时信息传送到院内医生那里,如果判断需要进行介入手术,医院内部立即可以准备好导管室,患者到了可以直接进导管室进行手术。”陈玉国说,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院前心电图传输及早期预警,可以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