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位年轻人上演汉服秀
以行动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
2015年11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同袍们向人们展示传统的汉服服饰。
   文/片 本报记者 韩杰杰
  22日,在市区街头,一群身着各色汉服的年轻人裙踞飘飘,见面作揖,一派古色古风的装扮和举止,引得人们纷纷驻足拍照。当天为了响应汉服复兴日出行活动,潍坊40余名汉服同袍走上街头,通过行动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不是拍电影,更不是穿越 他们只是穿喜欢的衣服走走
  2003年11月22日,王乐天第一个被报道穿汉服上街。于是,在汉服同袍眼中,11月22日便具有了特别的纪念意义。
  2015年11月22日,时值小雪节气,潍坊应景得变得寒冷湿润。下午1时许,40余位年轻人齐聚泰华城前面,为即将进行的汉服出行活动进行准备。他们都是“汉服潍坊”QQ群的会员,目前这个QQ群已聚集了200多位汉服迷,上至60后,下至00后。
  在人们投来的或诧异、或淡漠的目光下,他们安然若素。潍坊职业学院大一学生张超甚至身着鲜艳的红色圆领袍一路坐公交车赶来现场。
  不过,说起自己第一次上街时的场景,16岁的“嘟嘟”(网名)仍记忆犹新。“肯定是从‘斜眼看’‘背后说’走过来的,有人会问我是不是在拍电视,或是COSPLAY,甚至有人会说一些难听的话。”虽然有质疑,但嘟嘟内心坚定:“身穿这些‘奇装异服’,我们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我们只是穿上我们喜欢的汉服出来走走。”
古装不是汉服 不少人将汉服穿着日常化
  长衣宽袖,裙踞飘飘,举袂若仙,待汉服的同袍们穿戴完毕,汉服的美丽不言而喻。
  就读于青岛工学院大二的“小世”(网名)为了参加这个活动,特地从青岛赶回潍坊。说起自己对汉服的最早认识,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我看到一张56个民族的合影,别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但汉族代表身着T恤短裤,当时觉得很遗憾。”小世说,后来经朋友介绍,她才渐渐了解了汉服。
  “古装并不是汉服,很多人将汉服误认为是韩服、和服,甚至古装电视剧里,演员们的古代服饰也是‘混搭’,汉服的基本元素都不具备。”小世说,汉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交领右衽,再者衣服前后都有中缝,象征君子立于天地间,做人要正直。正因为人们对汉服有许多误解,小世打算将汉服穿着日常化,不再局限于参与活动才穿。
  就读于潍坊职业学院的“嘟嘟”在学校成立了裳衣汉服社,作为组织者,平时她经常身着汉服走在校园里。“衣服仅是一个载体,它背后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她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人的观念,让人们真正了解汉服,了解华夏文化。
  记者了解到,“同袍”们所穿的汉服或是自己制作,或是购买,一套普通的汉服价格200-1000元不等。
不要全民穿,但要全民知 汉服是一种文化符号
  在汉服同袍圈,他们聚在一起讨论的不仅仅是一套服装、一件配饰,他们还因汉服喜欢上了诗词、音乐、茶艺等传统文化。
  “可怕的不是没有,而是遗忘。现在不少人过传统节日,都是吃吃喝喝,忘记了节日背后美好的寓意和文化内涵。”小世说,像花朝节、七夕节、中秋节,这些节日充满了文化美感。他们参与汉服同袍会,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汉服是什么,汉服背后有什么,将人们渐渐遗忘的传统文化带回大众视野。“我们不是要全民都穿汉服,而是让全民都知道汉服。”她说。
  现场活动组织者陈怡君介绍,汉服才是汉族同袍的传统服饰,而且汉服有着衣裳、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整体的衣冠系统,这其中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应着锦绣中华、礼仪之邦的美誉。
  陈怡君介绍,俗话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只要你穿上汉服,会不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作为同袍,他们相见会行拱手礼,行走时挺胸抬头。他们同袍圈进行的种种汉服出行活动,目的很单纯,就像《重回汉唐》歌中写得那样:“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