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乡村记忆博物馆元旦迎客
百余老物件展现聊城“乡村记忆”
2016年01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博物馆内,复原的路西民居。记者 杨淑君 摄
     本报聊城1月3日讯(记者 杨淑君) 元旦假期期间,让游客驻足流连的,还有位于古城西城门清远门下的“聊城市乡村记忆博物馆”。这里陈列的百余老物件涵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据悉,乡村记忆博物馆原馆是坐落于光岳楼的聊城市民俗博物馆,由市古城保护与改造指挥部和市文广新局合作筹建,2015年被正式列入国有博物馆。
  1日上午,记者走进聊城市民俗博物馆展厅看到,整个展厅分为传统农业生产展区、传统服饰展区、乡村交通运输展区、乡村民间艺术展区等部分。其中,在传统农业生产展区,陈列着一尊1987年出土于东昌府区道口铺的土地神石刻,这是人们表达对土地的感激、崇敬之情而创造出的中华民族独有的神——土地神,曾经的鲁西乡村土地庙几乎都供奉着一尊。记者看到,根据农业生产的顺序,农业生产展区先后摆放耕地、犁地、播种、浇地、收割及脱粒所用的农具。
  传统服饰展区摆放着老式织布机、鲁西传统的鲁锦、刺绣以及旧时男子佩戴的瓜皮帽等配饰;乡村交通运输工具在整个展厅中占据较大的位置,展区依次摆放着载人的马车、运送粮食的独轮车、牛车及四轮车。尤其是展示的大量在会通河沿岸收集来的船锚,显示了聊城运河漕运的发达;乡村民间艺术展区则是剪纸、板画、葫芦、泥塑等聊城民间传统的艺术品。 
  记者了解到,是2014年省9部门联合开展的“乡村记忆工程”启动,为聊城筹建乡村记忆博物馆提供了契机,在博物馆,还复原了一套鲁西民居。据讲解员讲,民居门前华丽的上马石,是聊城名门望族崔家的遗物,崔氏家族曾居楼东大街路北,原东昌府区政府西侧,门正上方留有一个葫芦形洞,是专为家燕预留的通道。燕子象征吉祥,葫芦是“福禄”的谐音,由此可见鲁西乡村民间留个燕子孔也十分讲究。
  据介绍,鲁西民居一般是正堂三间,中间一间俗称“堂屋”,相当于现在的客厅,一般摆放八仙桌、太师椅、条几三大件。左手间供奉祖先,右手间是卧室,展厅内陈列的架子床,是较富裕的家庭才有。
  元旦假期期间,不少市民游客到这里驻足,一些去参观的老人,还给孩子们讲起他们了解的乡村习俗。
乡村记忆博物馆乡音记忆厅即将建设 不仅涵盖有形的记忆,还包括地道的聊城发音
 新闻延伸 
  本报聊城1月3日讯(记者 杨淑君) 记者了解到,此次开放的是乡村记忆博物馆一期工程,二期乡音记忆厅也即将建设。建设二期乡村记忆展厅,不仅要涵盖有形的记忆,还要寻找融入当地文化特色的地道发音。
  据悉,即将建设的二期乡音记忆厅,要寻找的有形记忆包括,能够反映农耕时代劳动生产生活的实物,无形记忆则包括语音、记忆、文化、宗教、道德等范畴。而融入当地文化特色的聊城乡音,则比如寻找阳谷发言人,让其讲述武松打虎故事,让高唐发言人讲述高唐老豆腐制作过程等。
  记者了解到,此次一期展厅虽然展出一百多件展品,但自2002年至今,已经收集了4000多件老物件,此次展品就是从中精选出的。这十多年中,聊城市光岳楼管理处主任魏聊和他的同事们几乎跑遍了聊城的农村大集和古玩市场。因为老物件破坏和消失速度快,很多老物件几乎没人能叫出名字,更不知道用途。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承载乡村记忆的老物件仍然散落农村,目前,乡村记忆博物馆仍继续向社会征集反映农耕时代劳动生产生活的老物件。
  与此同时,聊城话乡音发言人征集工作也即将开展,现面向全市征集聊城话发音人,如果您能讲一口地道家乡话,并对家乡特色文化、风俗熟悉,即可报名参加,您的声音或许会永久留在乡村记忆博物馆,成为乡音记忆传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