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府门前街”
2016年01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聊城1月26日讯(记者 杨淑君) 读者王泛最近见到一张“古棚街”的照片,他说祖辈是从这条街上迁走的,所以很想知道老街的历史。记者找到此街老居民孟宪忠,听他讲述这条老街的故事。
  孟宪忠说,照片是从北往南拍的,左侧(路东)一溜红砖墙是聊城市杂技团的院墙。杂技团于1972年成立,大门在道署东街西首路南。
  而更早一些,这里是清末廪贡、书法家马镇的故宅。山陕会馆原有马镇手书的数块匾额,大殿墙壁上挂有他的长幅作品《关圣帝君觉世文》。东关馆驿口路北“德生庆”茶庄、民初成立的“聊城县警察所”牌匾都出于其手。他还是清宣统二年《聊城县志》的主要编纂者之一,任“分纂”。
  和马镇居住在一个院中的还有一位著名中医,叫王省三。他先后在聊城、济南行医。王省三医术经验丰富,精于对瘟疫、时疫的诊断。
  1952年,古棚街北端路东拆迁,马镇故宅拆除,其后人迁至路西。原址设立山东省人民法院聊城分院,1955年改称山东省聊城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六十年代后期迁至道署东街。
  路东杂技团院墙南头,原有一条往东通到文明街的小胡同,名叫冤枉胡同。因其位于县衙后面,那些有理无钱进不了衙门的贫苦告状人,便来到这里喊“冤枉”,于是得了这个街名。这条小胡同在解放初聊城专署扩建时消失了。
  再往南走,隔过去一家就到了高家。高东明是精于传统菜的红案名厨,其兄高东亮,也以勺工见长,尤其擅长甜菜制作,火候掌握严谨,食者多有赞语。
  右侧(路西)第一座水泥墙房子以前是“赵家茶馆”,后来被一家门诊部租赁。路上停放的小汽车南面那座二层小楼,是孙家的。他家以炸制八批果子出名。
  孙家往南就到了郑家。郑重年轻时追随国民革命军,抗战时参加李明扬、李长江组建的“苏鲁皖边游击总队”抗日。
  孟宪忠说,古棚街因为原有古棚而得名。古棚在古棚街与十县胡同交叉路口稍南处。古棚为全木结构,下有石块铺地。雕梁画栋,檐角上翘。东墙上半截壁洞中供奉关公。平日行人穿行其下,阴雨时则可驻足避雨。元宵节时便充作灯棚。
  半个世纪以前,古棚以南到西口那一段叫做古棚街,古棚以北到道署街路口这一段叫做“府门前街”。因为明清两朝东昌府知府衙门位于此街的北头路口以北,大门正冲这条街。知府衙门前的路口就叫做“府门口”。
  自民国初年,知府衙门改成东临道尹公署,府门前街也就相应成为“道署前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道署前街与古棚街合并,从此统称为古棚街。以上所讲仅是府门前街的百年历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