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心怀远方 宁静致远
2016年03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高倩倩
  没有大喜大悲,没有大起大落,王静说自己太平凡了,可说到学生时,她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她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也尽自己的全力为学生搭建学习、就业的平台。
  王静,山东大学会计学博士生,山东建筑大学商学院的副院长,科研方面勇攀高峰,管理方面勇挑重担,忙于繁杂的工作,也不忘惬意地生活,她说,“我喜欢当老师,学生的成绩,是我最大的成就!”
高考轻松愉快过关
  初见王静,她身穿一袭宝蓝色大衣款款走来,一抹靓丽让人心旷神怡。工作日的上午,人们的节奏总是紧张的,王静也不例外,一上午都没停下忙碌的脚步,走访企业、指导学生,还不时有工作电话打进来,可她忙而不乱,好像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聊到学生,王静侃侃而谈,当话题转向自己时,王静说,“我太平凡了,都不知从何说起。”低调又谦逊地开启了记忆闸门。
  王静的父母都是胜利油田的职工,虽然籍贯在四川,可她却是在东营出生、长大。小时候的记忆都已模糊,王静深知自己从小就不是刻苦勤奋的孩子,好在学习成绩还不错,“中考时,我竟然是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自己都有些意外。”王静说,与现在的家长、孩子提到高中和高考就紧张不同,自己关于高中的记忆却是“愉快的”。
  高二那年,文理分科,王静选择了文科。“我的记忆力很好,分到文科班后也很得心应手。”王静说,当时自己背书,看一遍过去基本能背过大概。到文科班之后,王静觉得班里的氛围一改理科班的沉闷,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课余时间,同学们还会相约打沙包、老鹰抓小鸡等游戏。也会在老师上课时偷偷看小说,还曾被老师抓住过现行。“那时,自我感觉一定能考上大学,父母也没对我提要求,我的高中生活是轻松愉快的,能考上大学就行。”王静说,1991年的高考记忆已经淡化了,只记得填报志愿时,因为妈妈本身就做会计这行,她便填报了山东财政学院的财经专业。

毕业钟情三尺讲台
  王静的大学生活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因为同时学习两个专业,她的课余时间也并不是很多。“当时我们专业录取的都是省内生源,班里都是学霸,我觉得自己又回到理科班的高冷的氛围中,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王静说。
  1995年的毕业季,王静如愿走上三尺讲台,成为山东建筑大学的一名教师。“最开始教财务管理,后来发展到会计、审计等多门课程。”王静说,自己喜欢当老师,刚走上讲台时也很有激情。“备课时,我会尽力结合实例,语言也会注意生动、幽默,学生们也很喜欢我。”王静说,那时还没有教师评价系统,她就让学生将意见、建议写到小纸条上,“看到学生们的纸条,满是赞美之词,会觉得他们特别可爱。”
  那时,多媒体教学刚刚兴起,王静是最早尝试的老师之一。她教的课程,多是数字、图表相结合,要把这些呈现在多媒体课件里,也颇费一番周折。“有时做一个课件,能做8个小时。”王静说,备课到凌晨两三点也是常有的事儿。“那时,我也刚从学生身份转变过来,知道学生想要听到什么样的内容,我也尽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王静说,自己的课堂上经常会有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蹭课”。
年轻有为敢挑重担
  2005年,王静以其出色的工作表现和专业能力,被山东建筑大学聘任为副教授,并担任财务管理系的教研室主任一职。2006年,她又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不再是单纯地教学,多了些琐碎事务,王静迅速适应,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她和团队的老师们,在学校率先实行“导师制”,即从学生入学起,就把学生分配给一名老师,由这位老师对其进行学业和专业方面的指导,为其制定学业规划,希望学生能够胸怀理想,实现抱负。“师者父母心,让老师和学生互动起来。”王静说,“导师制”施行后,学生和老师们的关系走得更近了,有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还会到学校拜访,“这就是最大的成就吧。”随后,“导师制”实行覆盖至全院,让更多学生受益。
  2012年,王静通过竞聘上岗,被聘任为商学院的副院长,成为山东建筑大学最年轻的副院长,在新的岗位上开始了新挑战。“刚上岗时,确实压力挺大的,不像之前单纯地教学,接触的人和事多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多了,需要站在多个角度来权衡。”王静说,后来,她学着调整自己,慢慢给自己减压,工作也逐渐得心应手。
  2013年,山东建筑大学成立创业学院,面向全校新生筛选60名有创业激情的学生,王静被聘任为副院长,从课程设计到招生面试,她都亲力亲为。“面试官都是优秀的校友企业家代表,面试过程完全模拟公司化。”王静再次站到了新的挑战平台,也开始了对自己的又一次超越。
为学生铺好创业之路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如何赶上发展大潮顺势而为,是大家聚焦的热点,王静也努力通过创业学院的平台,为学生铺好创业之路。“通过这个平台,我接触到很多优秀的校友和企业家,受益匪浅,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也很让人感动。”王静说。
  创业学院还设置了“创业园”,扶持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项目,让学生的优秀想法能变为现实。如今,已有不少在校生开启创业项目,有的还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看到这些成绩,王静总是想着“能帮一把,再帮一把。”她会尽己之力,帮学生联系业务,也会利用自己的平台,让学生们多走出校园开拓视野。
  在王静看来,企业掌握最先进的生产力,她想多与企业接触、合作,让学术的理论和企业发展的实践相结合,让老师们的专业知识能发挥所长,也能帮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我们商学院目前拥有五个本科专业,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及MBA专业学位授权点及多个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商业学科尤其需要国际化的视野,增加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合作,也是努力的方向。”王静说,如今学院已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越来越多优秀的学生去国外攻读硕士、博士。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增加更多的中外合作项目,都是未来发展的重心。
  繁杂的工作之余,王静在教学和科研领域投入很多精力,近几年先后发表20余篇专业论文,其中10篇被CSSCI收录,出版多部著作、教材,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省级社科项目,并获得了多项省级科研奖励。2014年,被聘为教授;2015年,她获“教学名师”荣誉称号,说到这些,王静淡淡一笑,“这是工作,不算成绩,最大的成绩是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师者父母心,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繁忙工作可用生活调味
  走进王静的办公室,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我煮的茶,放了红枣、薏米、花生……”王静解释道,听朋友说特别养生,自己每天都会煮上一壶,“工作再忙,也要对自己好。”
  总是忙于工作的王静,也没忽略了自己的生活,坚持学习,坚持锻炼,“要么读书,要么奔跑,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有闲暇时光时,她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喝茶、聊天,聊经济、聊文化、聊生活,聊到愉快处,会心一笑,这样的生活听上去无比惬意。
  王静心怀一颗感恩的心,也经常会参加一些公益项目,只要听说有助学助残等公益活动,她都会积极参与,有时也会带上孩子一起,让孩子从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心。
  “只有安于淡泊的人,才能做好老师,自己其实一直在努力,看着学生们能始终保持热情,胸中有‘诗和远方’的情怀,自己就很开心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