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正”传统文化教育催醒“梦中人”
博兴县公安局监管大队开展“植正”教育活动
2016年08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7月1日16时许,从博兴县看守所监室里传来朗朗读书声,125名在押人员正在集体背诵《弟子规》。当背诵“入则孝”这一篇章时,在押人员袁某某悲从中来,用手悄悄抹去不断滑落的泪水。
  博兴县素有“董永故里、吕剧之乡、中国厨都”三张名片,以董永孝文化为首。今年以来,博兴县公安局监管大队紧扣仁孝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在押人员管理教育,主动将传统文化精髓引进监区管理,顺势推出了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植正”教育,迅速搭建了一所特殊的“学校”,从内心深处感化、挽救了一批在押人员。

  本报记者 王忠才
本报通讯员 程树文 谭曙光
  缘起
重点解决在押
人员内心缺陷

  在押人员袁某入所后通过“植正”教育,真心悔过,对自己的不孝行为痛苦流涕。“现在才真的明白,以前实在是太不孝了,甚至对父母进行打骂,让爸妈操碎了心,以后出去了,一定脚踏实地做人,好好孝顺爸妈。”
  “人之初,性本善”,这些失足青年过去都是天真淳朴的孩子,可为什么会成为铁网高墙下的在押人员呢?不仅如此,看守所内,对抗管教、违反监规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很多人是“二进宫”、“三进宫”。
  面对这一群较为特殊的群体,监管大队一班人通过调研认为,在押人员进入看守所,外在表现形式是违法犯罪,而根源却在于价值观的扭曲、道德沦丧。“植正”简单易解,“植”即培植、栽培、植入之意,“正”即正确、正义、正能量、正道等。“植正”教育即用仁爱、孝道、诚信和礼仪等传统文化精髓植入在押人员心灵的空间,促使他们回归常态。今年以来,监管大队积极探索,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安全文明监所创建范畴,精心组织开展了以仁爱、孝道、诚信和礼仪等传统文化精髓为主题的“植正教育”活动。“植正”教育的推行,不仅改造了在押人员的思想,矫正他们的“三观”,重塑他们的灵魂,使他们洗心革面,走上正常人的道路,同时通过“植正”教育提高监所管理水平。
探索
“仁孝”击中
在押人员心灵

  在博兴县看守所,现有在押人员125人。如何走进他们心里,开启每个人心中向善的一面?监管大队一班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紧紧抓住他们道德缺少的“软肋”,打出了一套以“仁孝”文化为主题的“植正”教育组合拳,拳法贯穿入所、谈话教育、一日生活、出所等全过程,融合了仁义道德、法理情感,从根本上改造着他们的心灵和思想。
  1、入所必谈。在押人员入所后,管教民警即可跟踪谈话,并贯穿“仁孝”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心中受到微颤。
  2、每天必读。编辑出版了涵盖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的《植正读本》,入所人手一本,每天集体诵读,纳入一日生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因人施教。大灶、小灶并用,因人而异、因监区而置,制定不同的“植正”教育方案,开展灵活多样的心理疏导、集体教育以及文明监室评比等等,让他们感悟大家、小家的温暖。
  4、微措互动。微视频、观后感;书漂流,悔过书;主题日,促管理;征文家访,让心归航,利用亲情感召力量,敦促他们真心悔过,好好改造。同时,就地取材,精心设计“微电影”,用真人真事教育他们。
  积极探索最佳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是监管大队一班人所思考的问题。在押人员由于失去人身自由,亲情常是牵绊他们心灵最敏感的东西,通过传统文化尤其是孝道教育,可以击中他们心灵中最柔软、最脆弱的部位。接受教育的不仅仅是在押人员,看守所的民警也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洗礼。让管教者先接受教育,才能带动在押人员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民警与在押人员互动,共同写感悟、心得体会,分享学习成果,真正达到思想交流。
润物
威力在监区内显现

  “我愧对家人,还给家人造成遗憾,我深表忏悔。”在看守所每周一次的分享日活动中,杜某红着眼睛说。
  杜某是2014年12月收押的一名涉嫌受贿的犯罪嫌疑人,曾担任烟台市某区区委书记、烟台市某市直单位一把手等职务,属于看守所羁押的犯罪嫌疑人中级别较高者。该杜被羁押后,因其曾担任过领导一把手、大学教师等职务,使其比普通在押者心机多、抱怨多的毛病凸显。入所后装病不起,甚至绝食。为了改变杜某平的坏“习惯”,管教民警因情施策,利用监区广播系统,通过轮番播放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解的《三字经》、《弟子规》,于丹教授的《论语》等国学经典,并渐渐地对杜某平起到了潜移默化作用,杜某平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他积极遵守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热爱劳动,主动维护监室内的管理秩序。
  传统文化的教育润物细无声,有穿透力。传统文化的学习让看守所变成了让人脱胎换骨的熔炉。以前监室内常发生的打斗事件渐渐消失,到最近3个月,这个记录为零。改变,在潜移默化间。据看守所近半年来的统计,违反监规的人次同比下降33%,悔罪表现的多了,对抗行为的少了;互助互爱的多了,相互猜疑的少了;包容理解的多了,牢骚吵闹的少了……
  在采访中,每一位在押人员见到记者都会深深鞠躬,会礼貌地称呼记者为“老师”,会客气地说声“谢谢你们的关心”。“植正”教育对民警的管教方式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严厉管束变成了人性教化,常常是民警带着关爱的感情讲,在押人员带着悔悟之意学。
希望
给在押人员播下
希望种子

  通过“植正”教育管理活动,彻底改造在押人员的思想,帮助在押人员走向积极的人生打下基础,通过“植正”教育全面提高监所管理水平。具体工作中,将“植正”教育与日常管理搞好结合,给在押人员一次彻头彻尾的洗礼,给在押人员纠正错误的人生,指明正确的道路。进一步规范了在押人员的行为。通过“植正”教育活动,养成在押人员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利于监室内务管理,监所管理教育融入了文化元素,在押人员的语言及行为越来越文明。改造在押人员的思想,使其真正悔过思改。“植正”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正的文化教育对在押人员心理有一种征服力,触及在押人员内心深处,使其真正反思改过。使在押人员积极检举揭发违法犯罪,敦促了深挖犯罪成果。2016年“植正”教育活动以来,在押人员真心悔过,积极改过,提供有价值的案件线索50余条,其中获取打孔盗油犯罪案件线索10余条,协助办案单位确定网上逃犯并及时抓获犯罪嫌疑人1名,突破刘某内心深处隐藏多年的打孔盗油积案1起。增强了在押人员法制意识的自觉性。监管大队将“植正”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以法律教育形成对在押人员的威慑力,养成了在押人员自觉守法的意识,从根本上维护好监管安全,提升监所管理水平。
  每周三,是看守所里最开心的日子,民警、在押人员、一起上大课。“这是大家一起分享希望的日子。”曾经因为一时失足沦为在押人员的某某感慨万千。在被看押的那段时间里,他接受了传统文化洗礼,重新认识自我,改掉陋习。如今走出看守所后加入了博兴文化志愿者服务队。近日,他来看守所参加活动,不过是以志愿者讲师的身份与“所友”分享传统文化的力量。
  在小袁的心得体会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课叫《做最好的自己》,老师说,虽然我们跌倒了,但可以站起来继续往前走,我相信老师说的,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做最好的自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