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与烟台》
大海的爱恋
2016年08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焦红军

  海军练营管带的工作地点依旧是在海边,三岁的谢婉莹已经学会了观察这个世界,观察父亲工作地点附近的大海。如果母亲在做家务,小小的谢婉莹也敢和邻居们跑到不远处的大海附近玩耍,远远地看着烟台的大海。她现在已经知道,上海的海被人叫作东海,而烟台的海名叫黄海。
  黄海与东海是不同的,烟台与上海也有着不同。上海街道上的那种繁华在烟台是看不到的,但是这里却并不封闭。作为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烟台有着与上海不同的魅力。
  烟台,古称“转附”,自秦汉时起,称“之罘”,明代演变为“芝罘”。“烟台”是因烟台山而得名,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袭扰,明王朝在奇山北麓建奇山守御千户所城的同时,在北山设狼烟墩台,亦称烽火台,北山遂改为“烟台山”。“烟台”之名出现在官方文件里,最初是在1862年1月(清咸丰十一年十二月)总理衙门大臣奕訢、桂良等人向清廷所上的《请将山东省沿海各口州县税务责成登莱青道经理并请颁给监督关防以专责守折》中,但在外国的文献中则称烟台为芝罘(Chefoo)。整个烟台靠海处形成一个天然的港湾,芝罘岛犹如一朵巨大的灵芝横卧烟台海湾的北部,是港湾的主要屏障。
  1858年,按照不平等的《天津条约》的规定,山东地区要开放一个通商口岸——登州(蓬莱)。但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派马礼逊经过详细考察认为:内地河流狭窄水浅,大船不能行进,加上登州水城港口的水也很浅,并且没有船舶避风场所,因此登州口岸不适于开放。考虑到当时的对外贸易活动主要靠船舶,没有适合的自然港口就不能顺利开展贸易,马礼逊最终选定在烟台开埠而取代登州。同年5月清廷批准将通商口岸由登州改为烟台。
  烟台港是一个天然港湾,整个港湾呈U形向东和东北方向敞开,崆峒群岛在东北部兀峙海面,形成两个宽阔的海口。这里的气候条件很好,属于温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明显,气候温和,夏季受海风调剂,气候凉爽,冬天则是一个不冻港。开埠之初,烟台港只是一个自然港湾,极不适应大型船舶靠泊,给货物装卸和船舶进出港带来很多困难。为改变这种状况,1865年清政府批准在烟台山西侧建造海关码头,这是烟台港历史上第一座公用码头。随着码头的建设和开埠日久,烟台城市逐渐扩大,商贸繁荣。无论是港口的对外贸易还是城内的商业经营,都显得日益繁忙。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承认外国在华投资权,烟台遂成外商主要争夺市场之一,洋行急剧增加。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外商发展到26家。
  谢婉莹跟随父母在烟台时,这个城市的港口已经开埠几十年,各类贸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外国商行在烟台随处可见。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烟台的洋行增加到了40家,其中以日本商行最多,达19家,英、德、美次之。
  与所有的孩子一样,童年的谢婉莹也喜欢城市里的热闹,喜欢洋行里销售的稀奇古怪的小东西,喜欢街道上各种有趣的娱乐。而这繁华的烟台是离当时谢婉莹最近的城市。除了在海边玩耍,除了跟随父亲到军营、学堂、军舰上走动,除了家里的生活,谢婉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亲有时带她到这最近的城市烟台赴宴会,逛天后宫,或是听戏。
  来到烟台后,谢婉莹单纯地享受着父母在身边的快乐,享受着陪伴父母在烟台生活的美好。尽管她并不清楚,一家人为什么要离开上海来到烟台,不清楚父亲到烟台来的工作具体是什么。但谢葆璋知道自己来烟台做什么。他告诉谢婉莹,来到这僻静的烟台建海军学校,是为了建一支强大的海军,夺回威海、大连、青岛等失地,是为了争取有一天能够讨回中日甲午海战中日本帝国主义欠下的血债。
  甲午战争期间,北洋舰队在旅顺、威海的海军学校都毁于战火。清光绪二十六年,谢葆璋的母校天津水师学堂又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北洋舰队失去最后一个人才培养基地。重新组建的北洋舰队需要不停地引入人才,于是,海军高层想到要组建一所自己的海军学校。学校的地点就选在烟台,烟台海军练营管带谢葆璋在上任之初就领受了同时筹办学堂的任务。
  为了做好筹办海军学堂的工作,北洋舰队安排了一批职员来配合谢葆璋完成各项工作。这批外来者没有地方居住,水师练营便在东山东边新挖出来一块面积不小的平地,新盖建了一个四合院,供筹建烟台海军学堂的职员们居住。谢葆璋来到烟台后,就带着妻子和女儿谢婉莹居住在这个靠近海边、靠近海军训练营地的四合院里。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冬天,北洋新的海军学校——烟台海军学堂,在海军练营简陋的营房里诞生,海军练营管带谢葆璋被任命为了海军学堂的首任监督(校长),负责学堂事务的具体组织工作。
  由于谢葆璋的出色领导,烟台海军学堂发展迅速,短短几年便赶上和超过一些老牌的海军学校,位居清末四大海校之首。烟台海军学堂学制三年,集中时间教授舰船驾驶知识,专门培养舰艇指挥官,成为了近代中国培养指挥军官最多的海军学校。
  谢婉莹还太小,对这些变化都不太清楚,更不会理解烟台海军学堂的意义和后来的一切。她只知道别人对自己父亲的称呼改为了谢监督、谢校长。只知道原先的军营现在的学堂每天军号定时响起,与不远处的海涛声相互呼应。
  也许是因为有甲午海战中泅水逃生的经历,谢葆璋十分强调在校学生的游泳训练。他认为,海军会游泳,如同陆军会骑马一样,是必备的技能。为此,他制订严格的规定:学生不放暑假,在校进行游泳训练,凡游泳课不及格的学生,即使其他课程都及格,也不能毕业。
  受到这一思想影响,谢婉莹才五六岁的时候,谢葆璋就带着她到浅水处嬉戏并教会她游泳。再大一点的时候,更是带她在岸边的细浪中沉浮,并教会了她如何划船。与水的亲近更加促进了谢婉莹对大海的亲近之感,增加了谢婉莹对大海的爱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