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洲畔的岱宗街与娘娘庙
2016年08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上世纪50年代,碧霞宫大殿。
  济南岱宗街。
   □耿仝
  济南有一条名为岱宗街的老街巷,它北起大明湖路,东临万寿宫街,全长近两百米。
  “岱宗”自然是指泰山,济南城内为何会有一条与泰山有关的街巷呢?
  岱宗街原名娘娘庙街,不论是岱宗街还是娘娘庙街,它的得名都与这条街上的碧霞元君行宫有关。
  碧霞元君,即“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因坐镇泰山,故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为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性神袛。因为碧霞元君的道场是泰山,所以各处的碧霞宫也称为泰山行宫。
  碧霞元君宫在各地的名称不尽相同,如碧霞庵、圣母庙、元君庙、奶奶庙、天仙庙、泰山殿、元圣庙、圣姑寺、神州庙等等,别称竟有50多种,可见影响的地域之广。由于碧霞元君影响巨大,其行宫遍布山东、河北等地,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山东省,省内仅方志有记载的就有300处以上。新近发现的碧霞宫碑上就写到:碧霞元君祠,“山东郡县多有之”。
  不同于泰山神,碧霞元君是一个女性神袛,它出现的时间很晚。对泰山女性神袛的记载始于宋真宗封禅,但历经辽金元三代,声名一直不显。元朝确立了泰山神的国家祀典地位,只许朝廷专祀,不许民众祭拜,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代初期。泰山神留下的信仰空白,恰好成为碧霞元君的成长沃土,成化、弘治年间,碧霞元君行宫逐渐遍布长江南北,成为全国性信仰。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里记载:“齐、晋、燕、秦、楚、洛诸民,无不往泰山进香者。其斋戒盛服,虔心一志,不约而同。”
  随着碧霞元君地位的上升,香客到泰山进香的主要对象也由泰山神转为碧霞元君。清代孔贞瑄在《泰山纪胜》里说道:“今湖内所奔走而祷祀者类先碧霞而后岳神,不详所自,抑或东岳非小民所得祀故假借碧霞云尔乎”。在泰山及北方地区,泰山神逐渐退出了民众的信仰舞台。
  泰山至今流传着碧霞元君和泰山神争泰山的传说,这正是明代泰山信仰主体发生变化的生动例证。
  对碧霞元君祠的修缮,明英宗是参与其间的第一位皇帝,紧接着的明宪宗、明孝宗都曾诏修碧霞灵应宫。正德二年(1507),在碧霞元君信仰已经风靡全国的情况下,明武宗下令在泰山天书观旧址建碧霞元君殿,并御制告文,遣官致祭。正德十一年(1516),武宗下令向进香的香客收缴香税,名曰“泰山元君祠香金备修费”。这一年,德庄王在岱宗街修建了济南城内最早的碧霞行宫。据方志记载:“碧霞宫,宫以十数,以德府后为古。”迨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德恭王朱载墱复修,碧霞宫逐渐成为德王祭祀道教神袛的固定场所。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嘉庆十六年(1811)、道光十五年(1835)都曾由官方重修泰山行宫,可见岱宗街泰山行宫规格之高。民国时期,泰山行宫曾作为城内公安分局驻地,1928年“五三”惨案时遭日军炮击。民国二十八年(1939)十月,济南名人辛铸九等重修并立碑记载此事。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岱宗街小学,1975年后改建为济南六十六中学,不久又成为济南十七中学的分校和教师宿舍。
  岱宗街的碧霞元君行宫,坐北朝南,山门正对今天岱宗街的南段。泰山行宫门前早先有一座牌坊,坊额上写有“碧霞驻节”。山门为石拱门洞,上有二层门楼,背面东西两侧有砖石砌成的楼梯,以供攀登门楼之用。大殿为斗拱歇山顶,前殿对悬清代皇帝御题的“广生普育”、“资生普润”二匾,殿前有古柏两株。后殿原有真武神像,是明代藩王祝厘祈祷的地方。大殿后为戏台,戏台北则为一小广场。
  碧霞宫迤东还有水官庙及风神庙,分别祭祀风伯、雨师。水官庙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因祷雨灵验,从德平县(清代济南府德平县,今位于德州临邑)迎神位来济南城内供奉。水官庙一侧为风神庙,也称风伯庙,建于嘉庆六年(1801)。水官庙、风神庙规模都不是很大,消失的时间也很早。
  岱宗街附近有两处泉水,一处在岱宗街南端,成为岱宗泉,一处在水官庙前,称为北芙蓉泉。北珍珠泉湮没已久,据老人回忆,北芙蓉泉水非常清冽,泉西不远有一大的砌岸方塘,俗称王八湾,有砌岸小河与之相通,往西过碧霞元君祠,直通百花洲。
  如今,岱宗街上娘娘庙的香火早已断绝,岱宗街也非往日景象。但随着明府城百花洲一期项目的展开,这条老街上许多泰山文化的元素正待恢复,消失已久的北芙蓉泉也有望复原,岱宗街正在恢复往日的精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