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欧亚大陆分界线
2016年09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火车从叶卡捷琳堡开启不多时,列车员金师傅就告诉我,大概十多分钟之后,我们的列车就要穿过欧亚大陆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了。在火车前行的左侧立着一块“欧亚大陆分界碑”,不是很高大,眨眼的工夫就可能失之交臂。那里距莫斯科1777公里,距北京5927公里,距海参崴7511公里。金师傅在这趟国际列车上已经工作了近30年,对铁路两旁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甚至连哪个地方可能有野生动物出没,都一清二楚。
  听罢金师傅的话,赶快把相机调理好,找了一个最佳观景车窗,从1788公里开始倒数:1787……1786……1779……1778……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上中学时就从地理课本上知道了乌拉尔山脉是欧亚大陆分界线,想象不出那会是何等景象,壮观还是巍峨,绵延抑或陡峭。当然,乌拉尔山脉仅仅是欧亚分界线的一部分,与之串联在一起的是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从北至南形成一道长达4000公里的分界线,将地球上一块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分隔开来,一边是欧罗巴,一边是亚细亚。
  火车急速穿行在茂密的白桦林和红松林中,间或有河流、山川,偶有狍子、野猪之类的动物出没。
  列车进入一段弯道,正午的阳光射进车厢,对我的观察效果产生影响。赶紧调换一个角度,避开刺眼的乌拉尔光线。就在此时,“1777KM”出现在一块很小的白色水泥方形柱子上,转瞬之间,一块锥形的欧亚大陆分界碑在距离铁道二十多米的一个台阶上现身。看不很清楚界碑的质地是什么材料,其高度大约在三米左右,白色的底座有些粗糙,总之,与我想象的欧亚大陆分界碑有不小的差距。能看见的界碑三面都有用俄文写的亚洲、欧洲的内容,普通、简单,就是一个标志而已。这也难怪,因为欧亚大陆分界线从北到南实在漫长,而且大多处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据说,在离叶卡捷琳堡市区不远的市郊,也立有一块欧亚大陆分界碑,无论从规模还是制作的精细程度,都比我看到的竖在远东铁路边的这块要好、要大。假如这条欧亚大陆分界线处在中国,得有多少名目的开发项目出炉?找个空地,找个噱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砌上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建筑物,就可以卖门票纳客了。毕竟俄罗斯不是中国,地大物博人稀少,而且对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当严格,并非想开发就能够开发。在火车上看得很清晰,铁路两旁的原始森林保持着非常好的固有状态,白桦林、红松树参天玉立,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自然状态。
  尽管著名的“欧亚大陆分界碑”感觉有些太过平常,但是,此界一过,呈现在眼前的立马就是浓浓的俄罗斯风情。下午5点16分,列车到达乌拉尔山脉以西地区的第一个火车站——别尔米二站,这里距莫斯科还有1434公里。
  夜幕降临,即将到来的这个夜晚,是我们在这趟列车上度过的最后一个晚上。一路与我们相伴的金师傅做了自己拿手的京城名菜酱肉和皮冻。在国际列车上当服务员,做饭是必备的一门手艺。尽管火车上也有餐车,但都是在哪个国家行驶就用哪个国家的餐车。从北京到二连浩特这段餐车是国内的,列车员能够享受自己的餐车供应的工作餐,包括乘客也可以吃上免费的份饭。到了蒙古段就得换上人家的餐车,中国餐车留在二连,到了俄罗斯再换成他们的餐车。听列车员讲这是因为国际列车上不能从事经营活动,在本国可以,出境就算违法。比较起来,中国这段最短,只有一顿中餐和一顿晚餐,对乘客还是免费的,最吃亏。蒙古国境内有一个整天的时间,最多三餐,剩下的时间都是俄罗斯铁路部门的餐车在服务。中国人的旅游方式是很独特的,出门喜欢带一些自己吃的家乡食品或相对便宜点的速食,如方便面、榨菜、花生米。除了在国内的免费两餐,几乎没有人再到餐车上用餐。旅客可以这样凑合,列车员不行,但是,他们也同样吃不起异国餐车的饭,每出来一趟只有153美元的补助,估计也就够早餐的钱。他们出来一趟来回就是半个月,要保证饭食的质量和口味,只能自己动手。每次在北京开车之前,他们就去超市大采购,把需要的东西买全,带到车上,好在车上有一个微型冰箱,保证肉产品不会坏掉。列车没有专门的厨房,他们就用烧暖气的锅炉房旁边的小炉子,在不到半平方米的空间内施展自己的厨艺。天长日久,个个练出一手特级厨师的本事。我们在列车上吃的饭,都是从人家列车员嘴里抢的美食。
  (本文作者为媒体从业者、知名专栏作者,出版作品多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