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选材·陪绑
2016年09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天清华大学的一位老师做东吃饭,席间还有她的几位朋友,其中一位是商人。这位商人在聊天时聊到了教育,讲起了他小时候的事情。他在部队里长大,尝试学过跳水。他说,他跳了一次后,教练说,“你再跳一次让我看看。”他又跳一次,教练说,“你不要练跳水了,学其他的去吧。你的腿的形状不适合跳水。”当然,他后来没有再练跳水。
  这个故事是说,一个人如果真想在某方面发展,成为这个领域的尖子,必须天赋里有这个东西,而行家是有甄别的眼睛的。比如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汤川秀树,当初在上大学还是念技校的问题上,他的校长同时也是他的数学老师就别具慧眼,发现汤川秀树的天赋并说服了汤川的父亲,让他上了大学。
  我以前有位老师有句话,叫做“尖子代表水平”,所以他就很重视尖子的培育。选拔是第一关,首先从中考总成绩进行第一轮选拔,然后再通过数学和语文考试来选拔,专门为这些选拔上来的学生开小灶。郑也夫老师一再呼吁,对一流或者超一流人才的遴选比培养更重要。他常常用体育界选苗子来举例子,因为体育界更容易观察。当然,选拔本身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不仅仅是说选拔标准的问题,更是一个利益博弈的问题。比如研究生选拔是属于高级人才的选拔,但是考试、保送、推荐信和面试都面临不同的问题。就说考试吧,他发现时下研究生考试题目基本上都靠死记硬背,尤其是考试风格、题型经久不变,考生早就琢磨透了。他在北大和很多研究生新生交谈后惊异地发现,有的几乎什么书都没读过,能考上完全靠死记硬背加上题目的弱智。保研同样存在问题,很多学生为了获得保研的资格,努力保持好的学分绩,在各门课上都争取很好的分数。这样,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而不再关注自己的兴趣。推荐信的可信度更低,而面试往往流于形式。
  尖子的培养还有个问题,就是不少家长要“赌”一把,不管自己的孩子天赋如何,看见丁俊晖得冠军了,就效颦小丁;看到郎朗成了钢琴王子,也要培养孩子成为另一个郎朗。可事实上,在这个赢家通吃的社会里,尤其是文体领域,多数都是陪绑者,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成功。因为冠军只有一个,就是加上亚军和季军,也不会有几个人。多数人注定在这个路上极为辛苦,而最终只是沦为陪绑者。那天晚上几个人闲聊,一个朋友的同事讲了自己的“音乐苦旅”——他曾在河南赛区电视海选类比赛中得过第四名,后来在东北吧台唱过,据说那是小沈阳唱过的地方,他的隔壁就住着后来在“中国好声音”中成名的某歌手。为了成名,他在外受尽了欺负,他后来决定不再漂泊,回到家乡,做房地产销售,结果做得挺好。他的歌确实唱得不错,他那天还给大家奉献了两首,应该说他在音乐上有一定天赋。
  可即使有了天赋,成才的因素也仍然有很多。在北京地铁上,刚上去喘口气,忽然一个带着吉他的青年弹唱起来,而且边走边唱。唱得确实不错,嗓音很好,而且是真唱,富有情感地唱。我马上意识到,这是流浪歌手,不得志的流浪者。我为他的勇气和执着所感动。因为,这里有不少人的眼光是鄙夷的,而且似乎地铁里也不许歌手唱歌。我虽然不知道他的具体故事,但背后一定有很多心酸经历。实际上,好的歌手,没有机会和舞台,也徒然无奈。有人做过实验,一位著名歌手被置于舞台上或者放在路边,获得的评价天壤之别。同一个人,换个地方就得到不同的评价,不是音乐不同了,而是听众的心理不同了。真正识货者不多。这就是包装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为旅美学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