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成本多少,热企不妨说说
2016年11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如果说热企有困难,按常规期限供暖都要面临亏损,无法独力承担“看天供暖”带来的额外成本,那更应该通过成本公开的方式换取公众理解。若是能够形成常态化的机制,让公众看到热企在管网建设、节能改造、日常运营、人力支出等多方面的付出,想必不会有多少人仅仅因为受了一两天冻就对热企吹毛求疵。
  最近的这次降温,让供暖话题火了一把。在一片“看天供暖”的呼声中,有的城市反应迅速,或提前热调试,或承诺延长供热时间;也有的城市还是静静地等待法定日期的到来。无论做出什么反应,承担供暖职责的热企都有着同样的考虑,那就是“看天供暖”带来的额外成本。
  对于企业来说,成本是经营管理所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热企自然不能例外。但不同于市场化竞争之下的经营主体,热企提供的是公共服务,其成本收益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更关系到普通群众的利益。热企的收支情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情况,更高的透明度有助于社会公众开展监督,也有助于企业自身在遇到困难时赢得理解与宽容。
  按照目前的情况,人们对热企收支情况的了解并不多,缺乏有效的信息公开机制。通常是在供暖价格调整之时,通过物价部门举办的听证会,再经过媒体的报道,社会公众才会对相关信息有所了解。这就容易导致两个问题,一来价格听证会上公布的信息都是针对调价而提供的,过于笼统,也并不全面;二来价格未必年年调整,有些城市的热价多年未有变动,有关热企成本的信息过于滞后。就比如去年,煤价大降引发了对供暖降价的强烈呼声,通过相关企业的解释人们才获悉,煤价在供热成本中的比重已经很小了。
  信息缺乏透明度,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热企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不顺畅,很容易引发“见利忘义”等诸多批评。此次降温来临之前,甚至包括冷空气过境、气温回升之后,对热企的指责仍旧不绝于耳。热企单方面抛出笼统的“提前一天耗资千万”,并不能打消人们的疑虑。如果说热企有困难,按常规期限供暖都要面临亏损,无法独力承担“看天供暖”带来的额外成本,那更应该通过成本公开的方式换取公众理解。若是能够形成常态化的机制,让公众看到热企在管网建设、节能改造、日常运营、人力支出等多方面的付出,想必不会有多少人仅仅因为受了一两天冻就对热企吹毛求疵。
  由此可见,建立成本公开机制对热企是有好处的,不仅有助于赢得公众理解,还能体现公共服务领域企业应有的责任感。众所周知,供暖是一种公共服务,之所以采取企业化的运营模式,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率;经营主体绝大多数是国企,且企业活动要受到公用事业、物价等部门的监督,则是要在效率之外保障公平。若论公平,保证供暖价格合理是必然要求,若论效率,减少浪费、节约成本是题中之义,两者都离不开有效的成本控制。为了避免企业化运营容易导致的逐利冲动,成本信息公开是必要的举措。
  如今在一些竞争激烈的领域,比如激战正酣的手机行业,各厂商为了吸引顾客都争相公布各类元件的成本。由于历史沿革等多方面因素,供热领域短期内很难建立起充分竞争,必然会带有区域垄断的性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热企自身如何看待这种地位,是对其加以利用谋求自身利益,还是将其视作社会责任的来源。如果是后者,那就应表现出公共服务提供者应有的诚恳,通过成本信息公开赢得公众的信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