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一口气”更需要“笨办法”
2017年01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评论员 王学钧
  为了争“一口气”而选择远走他乡,这份决绝与勇气令人赞佩。但是,如果联想到这份决绝与勇气背后的无奈伤感与财力支撑,如果联想到雾霾笼罩之下更多的人其实无力做出同样的选择,那么,这类对雾霾的成功逃离更像是一则基调灰暗的黑色幽默。
  雾霾弥漫,天昏地暗。当大多数人或沮丧或怨愤地坐困愁城等风来的时候,早已有“激进”的市民开始用脚投票,决绝地“逃离”一家人工作生活了多年的城市。齐鲁晚报记者近日在省城济南采访发现,怀有这种“逃离”冲动的市民似乎不在少数,一对扎根济南十余年的夫妇甚至不惜低于市价甩卖自家刚买了两年的房子。
  这些天来,媒体对这类的“案例”多有报道。报道中,当事人们或伤感告别念兹在兹的故乡远走海外,或忍痛撇下小有所成的事业投奔南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们之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逃离”,并非因为向往“诗与远方”,而仅仅是为了“一口气”——为了让自己特别是自己的孩子能够远离雾霾的伤害,呼吸到新鲜一些的空气。
  这样的“逃离”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为了争“一口气”而选择远走他乡,这份决绝与勇气令人赞佩。但是,如果联想到这份决绝与勇气背后的无奈伤感与财力支撑,如果联想到雾霾笼罩之下更多的人其实无力做出同样的选择,那么,这类对雾霾的成功逃离更像是一则基调灰暗的黑色幽默。
  逃离是一种对雾霾的反抗,更是一种对野蛮发展的反讽。当频频来袭的雾霾旷日持久“浓得化不开”的时候,当似乎越来越多的人怀有越来越强烈的逃离冲动的时候,也许是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认真探讨一些问题了:究竟什么是发展?谁的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如何才能真正“落地”?
  当然,最急需探讨的还是雾霾本身。在很大程度上,雾霾治理是一个科技问题。真正弄清楚雾霾究竟缘何而起、由何构成,这是治理的必要前提。虽然当下多种“研究成果”莫衷一是,但对现代科技而言,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不是什么太大的难题。政府应该拿出专门的经费,组织专业的队伍,进行专题性的科研攻关,在一种宽松而超脱的科研氛围中,尽快找到答案、达成共识。
  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这需要人财物上的足够投入,更需要“兰州办法”。作为西北重工业重镇,兰州曾长期位列“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但决心治污的兰州在短短几年之内竟甩掉了这顶屈辱的帽子,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获得今日变革进步奖。兰州的进步靠的是狠抓落实的“笨办法”。整个兰州市区被划成1482个网格——每个监控网格子里有多少台燃煤炉子、每台炉子“吃”多少煤能精确到个位数,层层问责逐一落实减排责任……
  用好“笨办法”也非易事。动真格的雾霾治理必然会触及既得利益,某些被“治理”者必然会有所反弹。或抵抗,或“公关”,无论哪一样都会对监管有所侵蚀。这就要求各级监管部门与监管人员有公平公正之心,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扛得住压力,经得起诱惑。
  雾霾治理诚非一日之功。但是,“黑兰州”的华丽蜕变,雾霾之下济南城区与南部郊区“气质”的迥然有别,无一不告诉我们, “一城一策”的雾霾治理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完全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肩负使命与重托的城市管理者们,应该积极作为,在雾霾治理上表现出令人信服的良知、见识、勇气与才干。不要再让雾霾成为市民逃离的理由,不要让自己的城市因为这样的逃离蒙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