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黏的“年味儿”
2017年01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我的家乡位于泰山与灵岩寺之间的济南南部山区,淳朴的民俗,浓郁的乡情,飘溢着香喷喷的“年味儿”。最让人回味无穷的当数过年的时候,那香气扑鼻、让人馋得直流口水的“黄面窝窝”了。
  “进了腊月门儿,‘黄面窝窝’香煞人儿”。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每到过年之前,我们山区最“风行”的风俗习惯就是家家户户蒸“黄面窝窝”,似乎不蒸“黄面窝窝”就缺少足够的年味儿,那香喷喷的“黄面窝窝”就代表着年味儿,就象征着过年的色彩和味道。
  记得那时候,一进了腊月门儿,村北头的那两盘石碾就没白没黑地转动个不停,总是“叽咕呀咛”地昼夜唱歌,大娘、大婶们都三个一伙、五个一团地围坐在一旁轮班挨号忙着等碾,等碾的目的就是为了碾谷子和碾米面,以备蒸“黄面窝窝”之用。
  “黄面窝窝”是用盛产于泰山西北脚下的“熟谷子(一种外壳色红、内里金黄,且黏性很强、香味很浓的谷子)”加工制成的。先把晒干扬净的“熟谷子”粒儿在石碾上脱掉壳后,再在石碾或石磨上加工成“黄米面儿”。之后再用温水和面,制成生“黄面窝窝”后,再放在锅内的竹箅子上加温蒸熟。因“黄面窝窝”蒸熟后特别黏,所以在蒸“黄面窝窝”时要先在箅子上垫铺上槲叶、荷叶、竹叶、银杏叶、白菜叶等等,防止粘在一起分不开。
  巧手的山里人还在“黄面窝窝”上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选配一些甜红枣、花生米、核桃仁、栗子粒等,使“黄面窝窝”不仅外型美观,色艳质纯,而且清香扑鼻,味道鲜美,爽口宜人,营养丰富。
  “黄面窝窝”一般是趁热乎吃,热时软而黏,香而甜,味道美。冷时特别硬,可放在箅子上加温馏一馏,馏透后再吃。也可把硬邦邦的“黄面窝窝”切成小片儿后,在油锅内炸着吃,则另有一番诱人的滋味儿。
  “黄面窝窝”耐储存、不变味,我们这里有个很响的歇后语叫做“黄面窝窝长毛——欠馏了”,原意是说放久了的“黄面窝窝”很容易拉丝长毛,如果重新放在锅里再加温馏一馏照样好吃不变味。但后来这个歇后语却变成了某些不听话的人“欠修理”的意思。
  当地人制作“黄面窝窝”的黄金季节是进入腊月后,此时年味儿渐浓,金黄色的“黏窝窝”便成了人们家中的“当家年货”。“黄面窝窝”因其色黄如金,质黏如胶,主要盛产于泰山与灵岩寺之间,又名“泰山金窝窝”、“灵岩甜窝窝”、“泰灵黏窝窝”。
  蒸“黄面窝窝”的年俗在我们这儿已有悠久的历史,据当地老人讲,“泰山金窝窝”(黄面窝窝)不仅是人们走亲访友,礼尚往来的珍贵“年礼”,而且在历史上还是历代朝廷宫中的贡品。家乡的年味儿就藏在那香喷喷的“黄面窝窝”里,品尝着这让人流口水的“黏窝窝”就能品尝出家乡那十足的年味儿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