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传递
2017年07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周荃
  在学校组织的“走进香港”活动中,我认识了一位老先生。他自小出生在香港,通过与学校以及公益组织合作,义务为全世界来到香港的学生讲述老香港。这位老先生带着我们游走在上环的大街小巷,讲解地名由来和风土人情。香港的每一处地名,都有着各自的表征和内涵。中环的精英化,上环的古典、传统,西环的生活气息,旺角的时尚,油麻地的接地气,九龙塘的富人生活,沙田、调景领等的新中产等等。
  老先生带着我们喝兰芳园的丝袜奶茶,品尝最正宗的港式早茶。他随身带着一些老上环的照片和明信片,有的是他年轻时自己拍摄的,有的则是专门收藏。每到一处,他就如对待珍宝似的,小心翼翼地自包中取出,给我们看。告诉我们这栋建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各是什么样子。我们参观了西港城的砖红色建筑,走过了皇后大道。老先生一边走,一边讲,有时候还和老街坊打个招呼。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听懂,他用粤语讲了,又用英语讲,后来为了给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讲,他又自学了普通话。
  沉浸在老先生的讲解中,看着临街小摊贩卖着港式蛋挞和奶茶,听着不远处传来的有轨电车的叮叮声,那一刻,我们仿佛走进了老先生手中的明信片里,听到了历史车轮的轰鸣声。这位老先生,让我看到了时尚、金融、繁华、摩登之外的香港的另一面。
  “随着发展的需要,可能再过几年上环这片老房子就渐渐地消失了。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给感兴趣的年轻人讲讲老香港的样子,让你们感受老香港的风貌。只要我还走得动,只要你们愿意听,我就继续讲。”老先生的声音轻柔却坚定。
  去年逢山东省博物馆面向社会招收讲解志愿者,我想起自己在香港所受的触动,于是认真填写报名表,仔细准备考核,为参观者介绍齐鲁大地的文化。博物馆离我家很近,不足三公里。但若不是在香港的那段时光,也许这三公里,我要走很远。
  由于平时上班,我只能利用周末讲解。一天讲解下来,嗓子哑了,腿也站麻了。当参观的人离开后,展厅的灯也渐次关上,我独自蹲在博物馆某个安静的角落,心里仿佛被和煦的阳光照耀,是春暖花开的喜悦——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离老先生很近,很近。
  同年,我受到教育部和中央驻港联络办公室邀请,作为优秀内地香港研究生代表为即将赴港求学的师弟师妹们进行宣讲,做香港求学指导。我为此认真做准备,不仅介绍一般性的规章制度、学习方法,更希望传递出从老先生那里感受到的香港的善意和温暖。让即将赴港的年轻人知道,香港的魅力不仅仅源于购物天堂或者金融中心,也不仅仅表现在旺角最时尚的服饰和最先进的数码产品,而是同我们内地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和大街小巷市井生活中的善意和温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