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客”到“演员”,搭起舞台让群众唱大戏
商河群众文化百花齐放,群星闪烁
2017年07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商河县群众文化演出现场。
  “一年一场戏”活动现场。
  “庄户剧院”演出现场。
  商河县文广新局“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演出。
     在商河的街头走一走,你会发现这样的景象:城区大大小小的广场上,有人在跳着唱着;乡间明亮的路灯下,有人在扭着笑着;庄户剧团的演出车里,演员们还在兴高采烈谈论着;社区电影的幕布上正在放映精彩的故事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间,商河人的生活在变化,作为精神食粮的群众文化也在发展,60多万商河人骄傲地喊出:“请大家来商河走一走,看一看!”
  本报记者 李云云
通讯员 高倩倩

从“压炕头”到“玩不够”
群众文化越来越丰富

  退休之前的郑慧珍,绝对不会想到,退休之后的自己反而成了全家最忙碌的人,“几乎天天不着家”。“我每天可忙了,总觉得有干不完的事儿。”60岁的郑慧珍,说起自己的退休生活滔滔不绝。就说最近吧,她要练习合唱,要排练八一演出节目,还要和姐妹们跳广场舞……说来说去,她的每一件事都与“文化”有关。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个文化人,每天唱唱跳跳,开开心心,至少年轻了10岁。”郑慧珍笑着说。她坦言,现在的业余生活比自己年轻时候要丰富得多。
  年轻的时候,她和大多数城区人一样,吃完晚饭看看电视,八九点钟就要“压炕头”睡觉了。住在家属院的男人们,偶尔打打扑克消遣一下,女人们则三五成群说说家长里短。“那时候即使是鼓子秧歌,也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在农村里才会有人出来跑一跑,晚上四处都冷冷清清的,不像现在这么热闹。”郑慧珍如是说道。
  2004年,当广场舞还没有流行开来的时候,她就已经和一群姐妹在夕阳红舞蹈队里学习跳舞。2012年,随着商河县首届广场舞大赛的举办,广场舞迅速席卷了这个县城。“广场舞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目前,专业的广场舞队伍商河城区有十五六支,自发的群众队伍在商河比比皆是,总之,在商河有广场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群众文化队伍。”郑慧珍说道。
  同时,城区的广场舞也带动了街镇广场舞的发展,在今年的“欢乐鼓乡情·富美新商河”第五届全县广场舞选拔展演活动巡回各街镇,160支城乡队伍、3000余名群众参加选拔,26支城乡广场舞队伍参与展演,掀起广场舞学习展示热潮。“现在各个街镇上,每个村都有广场舞队伍,大人小孩都习惯在茶余饭后跳一跳。”郑慧珍说。
  “我们不光有广场舞,还有消夏晚会,电影也必不可少,现在的群众文化真是多面开花,一年一个样。”作为群众文化的参与者,郑慧珍对于全县的群众文化如数家珍。
  前不久,“喜迎十九大·电影惠民生”济南市公益电影惠民行暨第八届社区广场电影节启动,外地打工者王先生在北纬37°城工地上观看了一场社区电影。“好久没有看这种露天电影了,还挺怀念,我来商河有一段时间,觉得商河群众文化很丰富,大家热情也很高,在小县城能做得这么好很难得。”王先生说。据了解,社区电影目前正在城区各广场、工地开展放映。据了解,该活动自7月初启动,将持续到10月底,放映影片不少于50场次,活动形式以优秀国产电影展映为主,展映片目包括《勇士》、《古田会议》、《我不是潘金莲》等最新影片。商河县文广新局的工作人员说:“社区电影范围覆盖城区各广场、社区、工地、军营、福利机构等,希望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文化成果。”
“庄户剧团”自编自演
文化大集名声越来越大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是群众的文化,如何让群众在群众文化中发挥作用,是商河县文广新局一直思考的问题。“群众文化还得需要我们群众自己来创造,我们庄户剧团的节目基本上都是自己编排的,身边人演身边事,几乎场场爆满。”怀仁镇庄户剧团的丁淑忠笑着说道。据了解,商河县文广新局扶植培育了玉皇庙、怀仁、龙桑寺等首批五个“庄户剧团”,目前均可独立承担演出,为“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工程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为草根文艺爱好者提供了舞台。
  “现在一到下午,我就兴奋,就想着赶紧到晚上,我们给乡亲们演一场。”想到晚上的演出,丁淑忠早已按捺不住自己迫切想要表演的心情。曾经在部队时,丁淑忠就是文艺爱好者,喜欢跳跳唱唱。回到家中,除了逢年过年,他敲敲鼓、跑跑秧歌外,浑身的文艺细胞没有“用武之地”。“那时候村里就是打扑克唠家常,几乎没机会表演,想起部队的文艺氛围,心里还怪痒痒。”丁淑忠笑着说。
  今年刚成立的庄户剧团,给了丁淑忠大展身手的机会。采访期间,他拿出了一摞自己创作的作品。有快板、小品、三句半……从党的政策谈到了怀仁特产,从农村环境谈到了社会改革,朴实的语言,记录着丁淑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之前我也像乡亲们一样是看客,县里下乡演出了,早早占位看演出,现在是演员了,更能理解群众喜欢什么,乡亲们是最朴实客观的,你演得好人就多,演得不好他们就走。”丁淑忠说道。  
  丁淑忠告诉记者,每次去周围村里演出,乡亲们都早早地等在广场内,有人还会主动帮助他们搭建舞台,有人还特意在家里拿来烧好的热水,场场都有三四百人观看。“现在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能有这么多人来看,不容易啊,人家来捧场,咱就得卖力演。”
  “你今天来得不巧,不然就领你看看我们的文化大集了。”谈起怀仁镇储家文化大集,丁淑忠仿佛想起了自己的草根文艺之路。2011年前后,他组织村里人开办了“三八文化大集”,农历每月每旬三、八大集,村里人自发演出,渐渐地,文化大集名声越来越大,周围临邑、德平等地的人都来了,最多的时候接近上万群众来观看。“今年是文化大集成立6周年,之前我们每年年庆都有一个主题,今年打算将这些主题都串一串,您可一定要来啊,看看我们的群众文化,他们演得比我说得好。”采访结束的时候,丁淑忠说表演时间是农历八月初八,提醒记者别忘了。
  记者在商河县文广新局了解到,除了储家大集之外,沙河镇的习家村每个月的文化广场都给群众提供了舞台。“我们现在不光可以观看,还可以去表演一下,竟然有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感觉。”习家村村民杨先生笑着说。
从“低档次”到“高追求”
群众文化走专业化道路

  群众文化,经常被以“业余”和“低档次”视之。“前几年的演出,都是靠故意装傻充愣、奇装异服博眼球,现在想想还真没有多少文化内涵。”商河县文广新局副局长于富华一直分管群众文化,对此深有感触。“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要突破,即使表演的专业性上差了点,但是在舞台、服装、走台、下场等环节上一定要走专业化道路,要有高追求。”于富华说。
  “设备往这儿一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是草台班子,我们也是专业人!”县文广新局为提升庄户剧团的标准化和表演的专业性,为庄户剧团添置了价值近20万元的演出器材,并派出2名专业灯光音响师对各庄户剧团进行辅导培训,为庄户剧团的品质提升做好后勤保障。
  同时,为各庄户剧团配备了专业指导老师,提升演出的专业性。要求每个演员登台必须有专业演出服装,必须化妆,走台下场严格按照演出要求来。“我唱民歌比较多,基本上每首民歌不重样,演出服我就有三四套。”龙桑寺镇庄户剧团的演出人员谈道。
  群众文化群众造,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题,但在商河县鼓乡曲艺之家里,也有一批像王三鹏导演一样的专业创作人士,为群众创作剧本,编排节目。他们编排的节目屡屡在省市内获得大奖。在7月份进行的“劳动者之歌”2017年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大赛(决赛)中,商河县选送的四个节目全部获奖,吕剧小品《认亲》斩获一等奖;京胡独奏《夜深沉》、独唱《西部放歌》荣获二等奖;唢呐独奏《沸腾的黄土地》荣获三等奖。王三鹏说:“像这样专业的比赛是展示我们全县群众文化的重要窗口,将群众文化搬上专业舞台,在保留群众文化基本特性的同时,要想出精品,需要我们慢慢推敲打磨。”
  在王三鹏和同事的创作观念里,一直将“立足商河实际、满足群众所需”放在首位。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商河县围绕扶贫攻坚创作吕剧小品《酒中情》,以一位市派“第一书记”帮助“酒鬼”贫困户振奋精神、戒酒脱贫的故事为蓝本,生动展现了精准扶贫的工作场景和干部群众的骨肉深情。演员的表演惟妙惟肖、真切感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这样的专业性剧本可能群众创作有难度,但是所描述的是群众周围的身边事,表演起来难度不大,专业化与群众性一结合,作品就更加栩栩如生了。”王三鹏说。
  于富华谈道,商河县每年都有主题鲜明的节庆活动。今年以来,县里就举办了迎新春文艺晚会、第三十七届鼓子秧歌汇演、第八届“鼓乡泉韵”书画摄影展、“我爱家乡”征文比赛、第三届“翰墨迎新年·春联送万家”送春联下乡活动,开展五大文化惠民活动共同构成特色浓郁的年节民俗文化餐;“3·15”晚会、“五四”青年节晚会;举办“喜迎党的十九大·建设富美新商河”庆祝建党96周年暨香港回归20周年歌咏会......
  “这些节庆活动中,有些有专业性要求,尤其是大型文艺晚会,群众作为表演者,要有一定的专业化储备。”于富华说。商河县第三届踏青赏花文化节、郑路镇第五届“珍珠红”西瓜采摘文化旅游节、梁王冢庙会、殷巷镇第八届金杏采摘节、龙桑寺镇垂钓节、37℃庄园采摘节期间,各群众文化团体组织专场演出助阵活动,给游客带来了一场专业化与群众性完美结合的视觉盛宴。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群众文化传递商河正能量

  近几年来,商河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商河县文广新局局长陈成金颇有感触。他说:“只要是群众高兴的事,我们就支持。群众爱跳广场舞,我们就给他们提供音响。群众爱表演,我们就给他们提供舞台。以前我们是‘送文化’,现在我们也‘种文化’,‘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让商河正能量随着群众文化传遍商河的每一个角落。”
  陈成金谈到,“一村一年一场戏”,原创节目达到40%以上,像天津快板《富美商河》就赞美了近年来商河加快发展新成果和新面貌,让商河人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小品《特殊彩礼》讲述了一个未过门的儿媳成全公公幸福的故事,生活气息浓郁,宣扬了关爱老人、百善孝为先的主题;山东柳琴《咱唱唱“两学和一做”》、小话剧《刮车之后》,把“两学一做”的内容和主旨通过曲艺的形式轻松传达给村民。
  2016年第六届山东省花卉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济南)花卉园艺博览会在商河举办,京剧团乘势创作了快板剧《我为花卉出点力》、山东快书《咱也逛逛花博会》、小品《不是小事》等节目,通过“一村一年一场戏”活动向乡村群众介绍花博会、宣传花博会,倡导大家都为花博会增光添彩。“通过群众文化平台,讲好商河故事,传递商河正能量,让商河人更加了解商河,外地人逐渐了解商河。”陈成金如是说。
  “通过日益丰富的群众文化,一方面我们了解了商河的大事小事,另外我们的群众生活也在慢慢改变着。”丁淑忠说道。丁淑忠解释道,之前村里人空闲时间比较多,说三道四的也多,东家长西家短聊聊就容易出事,婆媳矛盾、邻里矛盾情况也比较多。随着群众文化的丰富,大家思想正在逐渐转变。
  指着自己刚刚创作的小品剧本,他娓娓道来,这小品的主题是保护农村环境,讲的是村里的老人,觉得自己交了环保费,就可以随地乱丢垃圾,反正有环卫工人打扫。在儿媳妇的教育下,逐渐意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带动村里人一起保护环境。“你不知道啊,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好,修路、栽树、种花,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这样好的环境需要人人保护。我们演出完之后,有些村里人就自觉打扫卫生了。”演出效果达到了,丁淑忠心里美滋滋的。“像我们这些人,每天都四处演出,就是想打架拌嘴的,也没有时间。”丁淑忠笑着说。
  前两天刚刚查到录取信息的“准大学生”张婷,跟随奶奶看了一场演出就迷上三句半。“听学校师姐说,新生介绍的时候会让介绍家乡,到时候我就唱段三句半,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商河。”带着对大学的憧憬,张婷已经迫不及待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乡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