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的热映催生了“武术热”,将武术带进了大众的视野与生活。不过,就在《少林寺》热播的同时,山东东明一名18岁的姑娘,已经成为全运会的武术冠军。她就是张玉萍,如今已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的副主任,正为着中国武术的推广与发展而奔忙。
本报记者 尹成君
跳舞转行学武术
18岁就拿了全运会冠军,但张玉萍却不是出身于武术世家,她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才与武术结缘,并使武术成为永远热爱的事业。
上小学一、二年级时,张玉萍练的是舞蹈。有一次,东明县发掘并培养了穆铁柱的体委领导对她说:“小姑娘想不想练武术?”她问:“武术都干些什么?”“武术就是踢腿、下腰。”“哦,和跳舞也差不多,那好吧。”就这样,9岁时张玉萍正式开始了习武之路,第一拨进了刚成立的县武术队。
刚开始练的时候,张玉萍主要还是觉得好玩,也没有太当回事,放学之后练练相当于锻炼身体。但是深入接触之后,张玉萍才发现武术的魅力,再加上她的外祖父经常给她讲岳飞、花木兰等英雄的故事,因此张玉萍便在武术的伴随下开始了对自己体魄与意志品质的培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练也越来越艰苦,为了练好前空翻,张玉萍和其他孩子约定,练不好就坚决不吃饭。每遇到这样的难题,她都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来完成。正是凭着这股劲,张玉萍很快在各项比赛中崭露头角。1978年在山东省武术比赛中,获自选拳冠军和棍术第三名,随后进入山东省武术队,18岁时在全国武术锦标赛上打败连续几届的霸主,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全国冠军。1986年,同样是全国武术锦标赛,她获得了全部七个项目中的六枚金牌,成就了一段最辉煌的经历。十几年的运动生涯,张玉萍共获得了国内和世界冠军38个。“后来,有人问我这么多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回答武术已经成了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让我去偷懒、去糊弄,我做不到。”张玉萍说。
开幕式后第一金
张玉萍共参加了两届全运会,并且都获得了冠军。在第五届全运会上,18岁的她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一股青春无限的冲劲,拿到了女子自选棍术的金牌。四年后的六运会,随着年纪的增长,张玉萍的竞技水平也更加成熟,同时也更清楚了金牌的分量与含义。为了获得这枚金牌,张玉萍开动脑筋,在编排上向优秀运动员学习,因为有创新才能拿到高分,她还看了大量的戏曲和武打电影,从中获得灵感,一门心思想着提高自己的水平。
六运会上,张玉萍凭借扎实的功夫获得了自选棍术的冠军。直到比赛结束,她才知道,这枚金牌竟然是开幕式后的首金,其纪念意义非同一般。
张玉萍的强项是长拳和刀棍,都是比较阳刚的项目,不过刚中也带着柔,刚柔相济才能体现出武术的特点。另外,张玉萍的风格是稳健中透着勇猛,在数十年的比赛中,她没有一次失误,这也是她运动生涯中一项值得骄傲的纪录。
“武术比赛讲究精、气、神,在场上要能感染观众,另外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并且发挥出自己勇猛顽强的风格。”张玉萍透露了自己夺冠的诀窍。
武术推广正当时
正因为将武术当作自己的事业,张玉萍也暗下决心,一定要上大学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武术做出更大的贡献。参加六运会之前,她就考上了北京体育学院,虽然比赛与出访的任务比较多,但是她还是付出了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努力来完成学业,为今后将武术推广到全世界打下了基础。
1983年,正是电影《少林寺》热映的时候,张玉萍随同《少林寺》剧组一起去新加坡进行武术表演,每一场观众都是爆满,甚至还有邻国的武术迷坐飞机前来观看。武术的魅力让张玉萍印象深刻,也让她有了好好将武术传播、推广开的想法。
退役之后,张玉萍先是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的技术、科研部门工作。2002年,中国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东道国,向国际奥委会申请武术成为2008年奥运会项目。张玉萍被调到外事部做主任,同时兼国际武联秘书处主任,全程参与了武术的申奥工作和国际推广任务。
武术的申奥倾注了张玉萍的心血,不过当时罗格的思路是“奥运瘦身”,武术有点“生不逢时”,但是依然作为表演项目在北京奥运会上向全世界做了展示。之后,除了继续武术申奥,张玉萍也致力于国际推广,尤其是非洲,她几乎每年都去,全世界喜爱武术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一件事张玉萍还记忆犹新,有一年中国武术代表团在利比里亚进行表演,该国女总统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原定只观看半小时就离开,但是武术精湛的技艺深深地吸引了她,直到表演全部结束都没有离去。“2002年我去外事部的时候,国际武联的会员协会只有80多个,2013年我离开的时候,已经发展到147个。”张玉萍说。
现在,武术申奥之路还将继续走下去,正如张玉萍所说,申奥不是唯一的目的,终极目标是借助申奥的机会,推广中国武术,加速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让武术成为深受全世界喜爱的项目。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