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妈妈”给了奥奥更多的爱
好心人伸手相助,帮坚强奶奶撑起四口残疾之家
2018年02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奥奥(左四)在布谷鸟特需儿童之家上课。 学校供图
  奥奥和奶奶刘登兰接过志愿者送来的棉被。 见习记者 刘晓 摄
     先天的疾病让奥奥无法准确地理解这个世界,也记不得很多人,他总是习惯给来家里看望的志愿者一个拥抱,并称呼她们为“妈妈”。奶奶刘登兰说,虽然家里只有她一个正常人,但家之外,村里、学校、社会上,有一群好心人在帮她支撑着这个家。

  见习记者 刘晓      

为方便送奥奥上学
村民集资买了电动三轮

  出了济南市区沿着103省道一直往东南方向开,离远处的山越来越近,道路也变得越来越窄。刘登兰一家居住的崔家庄村,就在这条村道的尽头处。
  从家到学校,要走15公里。对于4年前的刘登兰来说,这是一段难以到达的距离。
  2014年6月份,济南市布谷鸟特需儿童之家决定免费让奥奥去上学。虽然自己没上过一天学,但刘登兰知道,奥奥在学校里不仅能学会自理,还能学到知识,将来不会成为一个没用的人。
  破烂不堪的院子里,除了那辆从村口收破烂的老人那里花20块钱买来的脚蹬三轮车,再也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了。累,刘登兰不怕,但是她怕孩子上学来不及,“那辆车总坏,链子也总掉,一路上得修好几次。”几天前卖菜的路上,遇到上坡她使劲儿蹬了几下,车轴居然断了。
  “咱们集资给奥奥家买一辆电动三轮车吧,不仅能送孩子上学,刘大娘赶集卖菜也能省点力气。”几位村民向村里提议。
  崔家庄村有400多户村民,谁家遇到事情,大家伙儿总爱伸手帮一把。“孩子上学太远了,这样吧,村里先出钱买车,等筹够了钱再补上。”崔家庄村村支部书记王吉芬决定,村里先出3000块钱把车买回来,让这一家人尽快用上三轮车。“后来陆陆续续有十多户村民出了钱,又把钱还给了村里,所以这辆三轮车是村民集资给买的。”王吉芬说。
  那天,刘登兰望着崭新的车子激动得说不出话,“这车又轻快又舒服,孩子坐着不遭罪,要是靠我卖菜挣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买上……”她将奥奥抱上车,一老一小的背影朝着15公里外的学校出发了。这段路用了两个小时才到,但刘登兰却踏实多了。
  村民们还主动承担起了帮刘登兰种菜的任务,“老人一个人干不动,大家伙儿谁看见了就上去帮一把。”王吉芬说,这已经成了村里的风气。
特需学校提供免费食宿
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

  自己用筷子吃饭,自己上厕所,帮助老师给班里年纪小的孩子分发食物……这是奥奥每天在学校里做的事情。和上学前相比,这对于奥奥来说是根本想象不到的变化。
  “2014年6月份,我们通过仲宫街道办事处残联了解到奥奥家的情况,当时我就和康复老师、教育主任到他家去了一趟。”济南市布谷鸟特需儿童之家院长谷平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去奥奥家里的情景,“当时我们就被震惊了,孩子在院子里乱跑,妈妈精神不好,根本没法照顾孩子,爸爸眼睛看不见,爷爷又病着,只有奶奶一个人能和我们对话。”
  最触动谷院长的是,已经6岁的奥奥还穿着开裆裤,“大小便不能自理,大人又没有很好地引导,这样下去孩子长大了也没法自理。我们当时就决定,只要他家人同意,这个孩子我们免费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耽误了最佳学习期。”
  为了让奥奥接受专业的认知和学习,同时减轻奶奶刘登兰的负担,学校选择了让奥奥寄宿学习,“这样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有利于习惯的养成,但这也意味着学校开支的增加,吃、穿都是学校提供的。”
  接送上学成了问题,谷院长决定,在刘登兰找到接送奥奥的方式之前,他到家里去接奥奥上学。
  那天,谷院长将奥奥接到了学校,陌生的环境让奥奥不住地哭闹,踢打着过来抱他的老师。“老师端来饭给他,他不知道用筷子和勺子,直接下手就抓。上厕所也不知道说,经常尿裤子。”为了让奥奥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老师们一遍遍记录着他上厕所的时间,告诉他吃饭前、睡觉前都要上厕所。
  一年之后,奥奥终于会自己用筷子吃饭了,也知道大小便主动告诉老师了,“有时候他语言表达不出来,就用手比划,告诉老师他想干什么,这是很大的进步,已经很不容易了。”谷院长说,奥奥是先天性的智力发育迟缓,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训练和学习,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今,奥奥是班里最受欢迎的大哥哥,“他懂得分享,每次有人送来好吃的,他总是先分给比他小的小朋友。”谷院长说,奥奥渐渐喜欢上了这个特殊的学校,“在学校,他管门卫叫爷爷,管来接他的老师叫妈妈,他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布谷鸟’开到什么时候,就免费让他上到什么时候。”谷院长说。
只要不放弃
这家人就有希望

  “奥奥,看妈妈给你带什么好吃的了?”2017年年底,山东财经大学老师彭珊珊像往常一样拎着大包小包的衣物、棉被和吃的来到刘登兰家里。她已经记不清来过这个家多少次了,她只记得那时奥奥还是个能轻易抱起的小孩子,如今却长到了自己肩膀高。
  “妈妈,妈妈。”还没等开门,奥奥就听出了彭珊珊的声音。对于这个经常来家里的客人,奥奥一点也不陌生,他一把接过彭珊珊手里的一大袋包子,扑在她身上叫喊着:“妈妈,妈妈,是包包,我最爱吃包包。”他习惯叫彭珊珊“妈妈”,他从心里对她亲。
  “家里的面和油还够吃吗?不够的话我们下次再送来。”彭珊珊问刘登兰。“够吃,上次送来的还有不少呢。”刘登兰一边接过彭珊珊送来的棉被和衣服,一边指着厨房里还没有开封的油和面说,“太让你操心了,老来看我们……”
  一个偶然的机会,彭珊珊得知了刘登兰家里的情况,“这个家太不容易了,能帮一把是一把。”从那以后,彭珊珊就经常来看望奥奥。接触时间长了,彭珊珊了解了奥奥的性格,在别人看来,奥奥是一个安静不下来的“怪孩子”,但是在彭珊珊看来,他却是一个热情、懂事的“乖孩子”,“每次志愿者来了,他都很热情地邀请人家进屋,给人家介绍他住的房间,他内心对人是热情的,只是不会表达。”彭珊珊说。
  和彭珊珊一样,还有一些志愿者也成了奥奥家里的“常客”。“我把奥奥家的情况告诉了参加公益活动结识的志愿者,他们都很同情这家人,经常来奥奥家里看望。”
  这些志愿者中,有在校的学生和学生家长,也有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刚开始给他们捐过一部分钱,有不到一万块钱,后来也送一些生活用品。”谁家有不用的棉被、不穿的衣服,都留着给刘登兰一家用,有时候也买一些奥奥爱吃的东西送来,“我们基本上一两个周就过去一次,看看孩子,也问问老人有什么需要。”彭珊珊说,只要不放弃,这家人就有希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