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产品特色,增强内生动力,博特精工——
多年耕耘,实现“国产替代进口”
2018年03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博特精工不断引入新设备,推动产品转型升级。 本报通讯员 吴井山 摄
     本报记者 孟杰
  作为济宁高新区最早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步伐从未停止。从早年单纯生产普通机床配套,到现在产品走上高铁第一条检修线,实现国外进口可替代,董事长李保民从没有将企业简单定位为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校合作,引进培育高端人才……博特精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带动区域制造业产业的升级换代。
  以创新为主体
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2002年,原济宁丝杠厂改名为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改制。“博采众家之长,特色铸就辉煌。”李保民将公司以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埋”在了公司的名字里。
  在李保民看来,企业的再发展,根基在于产品的质量,想做行业的翘楚,就必须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改制前,丝杠厂主要为普通机床提供配套。改制后的博特精工则将目光瞄向了高端市场,紧紧围绕国内数控机床“排头兵”企业,努力为中高档数控机床提供滚动功能部件配套,逐步提升产品档次,缩小与国际一流产品的差距。
  转型升级中,博特精工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抓好新产品开发。“确定好发展方向,我们在分配、管理、研发等方面都做了全面改革,有了灵活的体制机制,企业才能焕发新的发展动力。”李保民说,为了为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企业先后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了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认定的机械行业唯一的“滚动功能部件重点实验室”。
  通过技术创新,目前博特精工已成为高档数控机床加工中心,高速、高精、环保复合型设备配套就占到了80%以上。
国产代替进口
产品上了高铁检修线

  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几十年,博特精工产品以质量赢口碑,在取得的成就里,最让李保民欣慰的,就是“实现国外进口产品的可替代”。这也是博特精工近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
  “国内第一条高铁检修线,就有咱博特精工的部件。”李保民介绍,在这条检修线上,来自博特精工的转动丝杠是当时唯一的一款国产关键部件。而为了实现国外进口产品的可替代,这些年,博特精工将目光瞄准多个高端领域,注重突出“专、精、特”产品特色,走产品差异化的道路,以此增强内生动力,加快产品升级。研发了新能源汽车系统动力丝杠、轨道交通控制系统关键功能部件、军工装备配套等三大板块系列新产品。2017年,不断创新突破的博特精工又开始实现为新能源汽车这一新兴产业服务,目前已经批量生产并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馈。
  虽然在产品生产和创新上,博特精工已经领先行业,但在李保民看来,国内的装备制造业还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发展环境上。”李保民说,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发展体系的更新换代,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在诸多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地方政府的支持将会对传统制造业的再升级起到关键作用。近几年,济宁高新区营商环境的改善和政府服务企业质量的提升,将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博特精工也将借此东风,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加快产品升级,加速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把产品质量推向一个新台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