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业技师学院现代制造工程系副主任苏美亭:
自学成才后带出世界冠军
2018年04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苏美亭在工作中。
     去年10月,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学生袁强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斩获工业控制项目金牌,作为袁强的教练,苏美亭功不可没。在学院,“苏门出英杰”不是夸大其词,凡经苏美亭指导参赛的选手几乎都能挤进全国前十。有趣的是,带赛教练大都是实操型教师,可理论教师出身的苏美亭偏偏来教实操了,还用战绩打败了所有“同行”。

  本报记者 周国芳
见习记者 王小涵
通讯员 王永健      

带赛就拿奖,
“挖才”更“敛才”

  2017年10月19日,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学子袁强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赛场一举夺金,这不仅是山东参加世赛的首金,也是我国工业控制项目的首金。冠军光环背后有无数的“无名英雄”,苏美亭就是其中一个。
  袁强夺金后,作为指导教练的苏美亭并没有休息,过起了“单位-家”两点一线的生活。
  “得赶紧回来为第45届世赛选拔挑‘种子’,带着小将们训练。”苏美亭说,如今第45届世赛省选拔赛刚刚结束,为确保学员在选拔中出线,从去年世赛结束到今年3月,他一刻也不敢耽搁。
  作为一名专业带赛的老师,37岁的苏美亭可谓正年轻,可他的带赛战绩一点都不“轻”。自学院开始对接大赛,苏美亭带了三届学生,个个都成了专业领域的全国前十。第一届学生刘洪莱在2012年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获得第十名;2014年,第二届学生崔光煜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取得第四名;2017年,苏美亭和弟子崔光煜作为世赛专家教练组成员,指导袁强取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金牌。
  有意思的是,除了是带赛的先锋,苏美亭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敛才”人,经他指导后在全国取得好名次的弟子无一例外都留校任教了。
“泡”工厂自学实操,
终成双师型教师

  世界技能大赛不仅是世界级大赛,其中的“技能”极其考验选手的实际操作水平,作为冠军选手教练的苏美亭自身技能也“硬杠杠”。但苏美亭的学艺之路却极具戏剧性,所有的实操技能都是他自学的。
  “我是机电类专业本科毕业生,2006年来学院任教,当时担任的是对口专业的理论教学老师。”苏美亭说,在备课的时候有些内容没法理解,他就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企业里去自己找设备动手研究,练习数控机床操作、焊接、做设计、画图纸、接线等工业流程。
  作为一名理论老师,苏美亭此前从未进行实际操作,刚上手练习时不可避免地“蒙”了。“我就只能提前在电脑上下载一些仿真软件做练习。例如数控机床,上机之前先在家用仿真软件练习编程,没问题了再利用周末去车间加工零件,验证编程是否正确。”苏美亭说。
  在教学初期,苏美亭将机械电气所有理论课都“学”和“教”了一遍,在企业里练的也都是关于工业控制赛项的一系列流程,这也为他后期带赛奠定了基础。“当时不是为了带赛而练习,而是为了应用来练习。”他说,在自己入校的前五年里,假期基本上都是在企业里度过的,而真正带赛是从2012年开始,当时,苏美亭已经成为一名兼具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理论先行,
发现不少新门道

  对苏美亭而言,掌握一个工艺,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他介绍:“首先知道一个东西能做出来,然后在理论和实践之中相互验证,在车间里经过实操发现二者之间是相通的,我就知道做得正确。然后再看相关的一些其他理论,慢慢地整个思路就都理顺了。”
  通过自身的经历,苏美亭意识到,先学理论再学实践的老师会创造无限可能。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论可以研究一些新工艺和新门道,遇到问题能根据理论灵活解决;而选手出身的教练就有一个不足,只能负责专项训练,遇到问题只能依靠自己当时比赛的思路去解决,缺乏创新性。
  如今,苏美亭在学院参加世赛选拔的相关工作中担任统筹角色,也经常提醒年轻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兼顾理论,让教学变得有据可依。同时,他开始学着慢慢对大赛放开手,不再像之前整天泡在训练场里那么严格盯训了,而是转投教学管理工作。
  “我在训练场上,青年教师可能感觉没有‘出头之日’,那我也要自觉为年轻老师让路,给予他们成长的机会。”苏美亭说,长期带赛占用了他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自己也要歇下来“盯一盯”家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