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神刀”不露锋芒
山大终身教授艾兴院士逝世
2018年04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艾兴教授(中)在指导研究生做切削实验。(资料片) 山东大学供图
     4月7日,清明假期最后一天,我国切削加工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艾兴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95岁。艾兴院士一生都与工业刀具打交道,并有“神刀”问世,但其为人却虚怀若谷、不露锋芒。

  本报记者 郭立伟     
 
毕生研究刀具
80岁前一直在出差

  “艾老师80岁以前,都在出差。”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建华告诉记者。由于从事的领域与工厂需求紧密结合,艾兴始终奋斗在科研第一线,通过产学研结合、学术著作等方式使研究得到广泛应用。1988年,张建华开始跟着艾兴读博。“30年前,我24岁,艾老师64岁,我跟着他出差去坐火车,他在前面走,我都得在后面小跑跟着。”回忆起往事,张建华感慨道。
  在艾兴带领下,机械工程学院早在1986年就获得了全国第一批地方院校博士点授予权。并且在他积极倡议下,山东省设立了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他对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机械制造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艾老师毕生都在研究刀具,研究新型刀具材料和刀具结构。工程陶瓷硬度很高,用来做刀具‘削铁如泥’,他发明的陶瓷刀具解决了我国难加工材料的加工问题。”张建华说。据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来,艾兴针对中国机械加工效率低和许多难加工材料不能加工的难题,深入研究高速切削理论及其使用的刀具材料。他先后开发成功6种12个牌号的新型氧化铝基陶瓷刀具,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3种为国内外首创,为高速切削金属材料及难加工材料提供了较理想的刀具材料。如晶须与颗粒协同增韧补强的JX-2陶瓷刀具加工电铸纯镍件,提高刀具寿命几十倍,被誉为“神刀”,解决了火箭某一个关键件的加工难题。
从教近70年
94岁仍坚持工作

  “在学术上,我们都有点怕艾老师,因为他要求太严格了,数据的来源、公式的推导,要求绝对准确,但是在生活中,他又是慈父,经常帮助生活中、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张建华说。艾兴从不以权威或专家自居,与学生们相处亦师亦友,慈父一般地关心照顾着刻苦求学的学子。
  在学术科研上,他亲自带学生做实验,对每个实验数据都亲自核对,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在与青年教师、研究生合作写论文、著书时,艾兴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后面。“他自己提出的研究项目,却支持他的研究生去申报,把荣誉让给别人,自己默默奉献。”
  就是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友善的待人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张建华感动地说,“去年10月份艾老师未生病之前,每天还坚持来上班,从未间断过指导培养学生。”从教近70年,艾兴培养了硕士生40多名,博士生和博士后50多名。如今,这些学生大部分已经成为机械工程领域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和中坚力量,为国家和山东省制造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活中看淡金钱
国家的钱却“斤斤计较”

  40多年来,艾兴忠于教育事业,获得了“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齐鲁科技精英”等多项荣誉称号。他为人虚怀若谷,待人诚恳和蔼,但对自己的要求却近乎“苛刻”。
  近些年来,虽然年龄日渐增长,但他仍然坚持工作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他腿脚不停,跑遍了所有与机械制造有关的企业,一方面带领学生实习,另一方面,还要调查研究机械加工的切削用量问题,并帮助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作专题学术报告,讲解各种加工中的难题,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自己的研究成果。
  2008年汶川地震,心系灾区的艾兴还缴纳了5000元的“特殊党费”,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艾兴生活上简单朴素、看淡金钱,但对国家的钱却是“斤斤计较”。因为掌管着科研经费与学科建设经费,他为实验室购买的设备中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不下几十台,但他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不能浪费国家一分钱。厉行节约在艾兴眼中已是一种命令,据了解,在他的办公室,用已经使用过的打印纸当作草稿纸是一项必须遵守的规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