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造星模式”几经变换
“养成类偶像”能否占领市场?
2018年04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十几年来,“造星”模式已经产生了很大变化。
     78天,全国87家经纪公司的1908位练习生中选出的100位练习生,终于在平台的大力推送和粉丝的追捧消费中诞生了9人团“Nine Percent”宣告“出道”。这两天,《偶像练习生》引发了各种热议。节目的火爆,让我们不禁想到了多年前同样备受关注的《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同样是以“造星”为目的,但是通过这些选秀节目的演变可以看出,十几年间“造星”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偶像养成类”节目真的能培养出真正的偶像吗?
  本报记者 张宇
实习生 杨丽宁 刘青

“想唱就唱”时代<<
个性比实力重要

  “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2005年8月,来自成都赛区的选手李宇春夺得了第二届《超级女声》比赛全国总冠军,当年她仅仅21岁。
  《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当年的李宇春,“李宇春的爆红是现象级的,然而,她的唱功却远远不及她的名气,即便是她的狂热的粉丝也承认她唱功的确很弱。而就算是作为一个舞者,她也强不到哪里去。”尽管如此,李宇春照样是当时人气最高的选手。同时,《超级女声》带来的火爆现象,也给电视选秀节目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此后,各种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等,尽管它们在内容细节上都会有风格的调整,但核心赛制却大同小异,基本都是素人选手通过比拼歌唱才艺层层选拔出来的,经过一轮轮淘汰赛制,最后的几强选手签约经纪公司,由经纪公司统一管理发展。彼时那种“全民参与”的造星热情是史无前例的,尤其是《超级女声》。但是因为经纪公司的宣传推广策略和作品跟不上,当年参加选秀的签约选手解约或闹合约纠纷的不少,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后,很多选手逐渐从大众视野中消失了。如今的超女除以个性见长的李宇春、演唱水平尚可的张靓颖等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选手外,几乎没有多少被大众记住。
  这样的选秀风吹了7年之后,观众也逐渐审美疲劳。值得注意的是,后来出现的众多选秀节目,无一可以再续《超级女声》最初的盛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几年的“市场教育”,让观众知道了,人气并不能决定一切,这才有了接下来许多专注专业素质的《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综艺节目的诞生。
“好声音”时代<<
后继发展无力

  2012年,浙江卫视联手灿星制作,购买荷兰节目版权,制作推出了《中国好声音》。正如其名,《中国好声音》不再像前几年的选秀节目那样注重海选过程,而是更侧重于节目的精彩及选手的专业程度。选手准入门槛开始提高,不再是全民性的“想唱就唱”。
  《中国好声音》当年一经推出便火遍大街小巷。虽然也伴随着导师刻意做秀、选手身份造假等质疑,但依然无碍收视率的逐渐攀升。从第二期开始,《中国好声音》的收视率一路从2.7%蹿至4.8%,第一季决赛夜巅峰时刻更是达到惊人的6%。随之而来的是冠名费的逐季攀升,到第四季时达到三亿元,决赛夜一条60秒广告更是拍出3000万元的高价——这个数字,是中国电视史上最高广告费的3倍左右。
  《中国好声音》火爆后,带动了一批同质化节目的出现,如《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最美和声》等。不过,《中国好声音》的火爆没有持续多久,制作方与荷兰版权方Talpa的一连串版权纠纷,再加上节目自身创新性上的不足、其他同质化节目的大量出现,急速发展的网络选秀的冲击等,导致节目热度不断下降。
  说实话,“好声音”时代挖掘出的好声音,如《中国好声音》前四季的冠军梁博、李琦、张碧晨、张磊,他们不可谓不努力,也出了自己的作品和专辑,但是因为作品影响力不够,所在公司在推广上缺乏奇思妙想和力度,以至于他们离偶像始终还有很远的距离,反倒是不是冠军的吴莫愁、吉克隽逸、金志文等各以自己的声音、创作特色发展得还算不错。
  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十多年的时间,通过电视音乐选秀造星的时代已然过去。2017年爆款网综《中国有嘻哈》的出现,让大家发现,音乐选秀转向了年轻人聚集的网络,且出现了垂直细分的领域。
“偶像养成”时代<<
成名还需要多“练习”

  互联网时代的娱乐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粉丝群体越来越成规模,且呈现出了分众化的趋势。与十年前甚至五年前的传统选秀节目相比,如今的选秀已不再拥有全民性的“土壤”,强调更多的是“圈子文化”。借助微博、社区和直播等方式,让粉丝与偶像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也推动了养成模式的成熟。
  这几年,“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卫视平台就曾掀起一波养成节目风潮,推出了《燃烧吧少年》《星动亚洲》《蜜蜂少女队》等节目,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2017年偶像养成综艺《明日之子》,总体播放量引领整个网综市场,证明了网综在“偶像养成”类节目上的影响力。《偶像练习生》的热播似乎让人看到了偶像养成产业的曙光,它清晰地展示了“养成”这一造星模式,与之前的“超女”时代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参与节目的选手之前就有了经纪公司,早已不是什么素人,而且节目的核心也不再是技能的比拼,而是侧重于“养成”——节目制作和播出平台用选手的准备过程和台下的行为举止等“故事”打造人设“圈粉”,让粉丝投入精力和财力参与到偶像制作的过程中,美其名曰与偶像共同成长、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有人称之为“梦想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在《偶像练习生》中粉丝们用钱堆出的流量9人团将以全新偶像男团活动18个月,18个月后9人团将解散回归各自的经纪公司。至于接下来对9人团的“培养”,是马上开始各种“粉丝答谢会”、巡演和偶像团综《百分九少年》,至于收益则是爱奇艺与原经纪公司共享。分属于五六家不同公司,还有个人练习生的9人团如何统一培养,如何整体发展,产生分歧和利益不均如何解决,目前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这18个月的时间里粉丝会、巡演和偶像团综,是先收割一茬他们的人气和热度,将9人团的商业价值最大化。但演艺事业并非只争朝夕,如何维持人气和热度,能否在18个月后还有着“流量”的人气持续走红,对9人来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课题。
  综艺节目要培养真正的本土偶像,还要有合适的偶像养成模式,对这些练习生而言,在演艺基础还没有牢固之时,就让他们出道,急于变现商业价值,这类“偶像养成”也仅止于做一档节目,而不是奔着扎扎实实“养成真正的偶像”去的,所以我们的偶像市场和偶像产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