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济宁高新区刘村——
种植旅游一体,城乡融合发展
2018年04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村民正在进行新品种葡萄苗栽种。
   开栏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自本期起,本报开设“乡村振兴”专题专栏,聚焦乡村振兴带头人、地方特色产业及区域发展模式,讲述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全面呈现济宁高新区实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文/图 本报记者 李亚腾 通讯员 王瑞
  以发展乡村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打造种植、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村“两委”发挥党建引领为村民服务,全村供暖年内即可完成……在济宁高新区王因街道刘村村支书刘玉志看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也让生活变得富足,村容村风更加美丽和谐,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增加葡萄种植面积
提高农副产品质量

  挖坑、插苗、滴灌……日前,济宁高新区王因街道刘村的葡萄种植园内,最新引进的一棵棵新品种葡萄秧苗栽植进土里,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今年最新引进了金甜蓝宝石等3种葡萄,种植面积达200余亩,通过种植新品种,可以更好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工人一同在地里忙活的刘玉志一边摘苗一边说,葡萄种植全部使用有机肥与生物药,使得刘村葡萄成为了绿色无公害产品,并且还将打造成“三品一标”品牌。
  “振兴乡村发展,必须要有产业,变输血为造血,让村居更美,让村民生活更有奔头,走共同富裕之路。”刘玉志说,如今刘村正计划在现有680亩葡萄园基础上,扩大300余亩种植面积。“目前的农副产品是供大于求,但是质量普遍不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强。”刘玉志说,凭借这种标准发展才能不断得到市场认可。
  “在发展高品质葡萄种植的同时,进行产品优化的还有村内200余亩高档苗木经济林等特色园区,通过专家技术指导提升苗木品质,向高端化观赏林市场迈出脚步。”刘玉志说,村内设置了专家服务站,对接山东农科院等知名专家进行技术指导,配备的3名农业专家常年轮流驻村指导。
持续加大绿化面积
年内实现全村供暖

  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一排排整齐的小康楼,绿化植被将整个村居包围……如今的刘村,已然变成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区。“村居投资65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社区道路20200平方米,架设路灯120盏,社区内全方位绿化总面积15000平方米,配备6名保洁人员,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刘玉志介绍,为了能让村民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将在现有基础之上加大绿化面积,建设仿古式古亭、长廊等场所,提高村民生活品味。
  “村内还将建设一座占地15亩的绿化公园,栽种20余种花草美化公园环境,并在公园内搭建一座600余平米的假山供村民赏玩。”刘玉志说,在对村庄进行绿化与美化的同时,还将在生活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在村内外道路、园区等地更换60余处新式监控设备,设立监控室,由配备的专职人员和村警进行管理,保证村庄安全。
  为了能够更好地改善村民现有居住条件,通过济宁高新区“送温暖”工程,刘村今年将实现全村集体供暖。“预计今年10月中旬便可进行暖气管道铺设作业,室外管道铺设全部免费,不用村民掏一分钱,供暖期开始之前完成暖气管道铺设,今年冬天全村村民就可以用上暖气。”刘玉志感慨道,村居环境和居住环境的持续变好,“送温暖”工程送到村民家中,通过享受政府的关怀,村民节省下一大笔取暖费用,生活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
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辐射就业范围10公里

  近年来,刘村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强思想、凝共识、促发展,统一流转土地,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刘村党支部以‘三会一课’为载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两学一做’等教育活动,把全村党员的思想统一到‘依靠产业带动,发展集体经济’上来。”刘玉志表示,通过党员树典范、立形象强化了党员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
  老党员树形象影响新党员,新党员将新技术、新观念灌输给老党员,刘村党支部每年定期开展党员冬训、七一学习等活动,以老带少、少帮老的形式不断进行互补学习。“刘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科学规划,依托地缘、资源、产业等优势,推动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并与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达成合作,实现了刘村生态农业的‘四化四统一’。”刘玉志说。
  “通过农产品种植管理、物业保洁等工作岗位,如今已带动26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通过产业分红和领取工资,提高了村民收入。”刘玉志说,如今形成的以生态农业种植、文化旅游、厂房租赁等多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带动周围村民就业1000余人,就业辐射范围近10公里。
规划高智能冬暖大棚
开拓四季旅游新模式

  “经济产业的强有力支撑,能够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随着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的不断完善,现已形成种植、采摘、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链。”刘玉志欣慰地笑着说,目前每年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园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葡萄产业收入1000多万元,还将对花仙谷进行高端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发展集餐饮、赏花、采摘等于一体的全新旅游模式。
  “以往旅游旺季是在春秋两个季节,前来采摘葡萄、旅游观光的游客较多,如何能够在秋冬两季留住游客,打造四季旅游也成为了近两年研究的重点。”刘玉志介绍,目前村内正在与北京相关种植专家进行对接,在两年内规划建成占地30余亩的高智能冬暖棚,引进各类瓜果产品,种植太空蔬菜,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四季旅游观光新模式。
  “刘村集体经济要发展多元化产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生产研发高附加值产品,依托电商等销售途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刘玉志谈到,刘村农产品现已销往上海、江苏、青岛等各大城市,并与江苏多家国际贸易进出口公司进行合作,将刘村产品销往国外,通过旅游、商业、种植等相关产业完善,不断提升刘村品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