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破题创新” 服务“无缝有爱”
油田97个党员服务社成非在职党员和群众信赖的温馨家园
2018年04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东利党员服务社党员居民精心创作《喜迎十九大》专题系列剪纸作品。 通讯员 朱克民 刘冰 摄
   景苑南区党员服务社组织非在职党员学习十九大精神。                通讯员 朱克民 摄
  晓凤义务理发室为居民义务理发。 通讯员 丁洁 摄
  物兴党员服务社“绿丝带”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活动。 通讯员 丁洁 摄
  ◤萃苑党员服务社联合公益组织,为小区部分居民发放“黄手环”。  通讯员 刘铁 摄
     建立党员服务社,是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党委为解决非在职党员教育管理难题而探索出的破题之举和创新之举。胜利油田有非在职党员3.9万多名,受点多、线长、面广的行业特点影响,这些非在职党员分散居住在油田上百个居民小区,参加组织生活、接受关怀服务、发挥党员作用存在诸多不便。
  为解决这一难题,自2007年以来,管理局有限公司党委创新推进党员服务社建设,经过10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党员服务社在探索中完善、在发展中壮大,到目前油田共建成了97家党员服务社,吸纳了5000余名志愿者,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2.1万余人次,先后有200余人向党员服务社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员服务社日益成为广大非在职党员和群众信赖、欢迎的温馨和谐家园。

本报记者 邵芳 通讯员 王维东
 志愿服务团队遍地开花
  在胜利油田锦华七区东南角的一片绿地上,栽植着由416棵槐树组成的“211”爱心林。王允功、王少举、郭凤英正是这片槐林的义务种植者,2013年秋天,他们发现小区绿化带出现部分裸露土地,便开始收集周边绿化区域繁衍出的新槐苗,并利用两年时间栽种了这片槐林。那时三位老人年龄相加恰好211岁,于是槐林就有了一个响亮而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211”爱心林。
  其实,刚刚退休时的王允功并没有找到志愿服务的方向。胜利油田像王允功一样的非在职老党员还有很多,他们分布于油田的百余个小区,有的远离工作单位,参加组织活动学习十分不便。退休于滨州滨南采油厂的王允功,2008年与老伴定居于东营,从此便没有了学习活动的根据地。  
  2007年7月以来,胜利油田创新基层党建管理模式,依托社区先后成立起97个党员服务社,关怀非在职党员,服务普通群众,营造和谐社区环境,成为引领非在职党员争先创优、发挥作用的新平台。
  2013年,王允功搬至锦华七区280栋楼居住,发现楼宇门至电梯口走廊凹凸不平,就用自家装修剩下的水泥和沙子,填补了一个个小坑洼。他还发现楼梯扶手护栏已略微出现锈迹,于是就买来了油漆、毛刷、砂纸,用了整整5天将1层至11层统统刷了个遍,邻居统统为老人竖起大拇指,王允功也因此事引起了党员服务社的注意,并加入了锦华第三党员服务社。
  为了更好地为居民服务,王允功把自己的电话贴到了楼宇门上,提醒居民有困难可随时找他帮忙。这位新邻居的感召力在助人为乐中形成,在他的呼吁下,280楼的其他8名成员先后参与党员服务社活动中,280爱心互助组由此而生,这便是“允功志愿服务队”的前身。
  在锦华第三党员服务社的支持和帮助下,9名志愿者各展所长,在小区内开展起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
  小区绿化带中的土路一到雨天泥泞难行,王允功与志愿者搜集到附近工地的废旧石砖,慢慢铺设了一条长50米的便民路;80多岁的郭大娘独居于锦华七区,王允功便将类似郭大娘的三个孤寡高龄老人纳入重点帮扶对象,定期看望、拉家常,检查天然气设备,还特地买了百米长的管线,随时预备帮老人排除隐患。
  细心的王允功还发现小区公厕一直是物业人员的“心头病”。2014年3月,他便向党员服务社提出义务管理公厕的请求,并一再争取征得同意。从此,王允功的生活变得紧张而忙碌。
  王允功和志愿者们将早已准备多日的清扫工具运至公厕旁,用硫酸、火碱反复浸泡便池中的污垢,然后跪在地上一点一点地铲除。便池干净了,他们就买来白漆,架起了梯子,一点点粉刷6米高的墙壁,整个公厕的环境在志愿者的努力下焕然一新。更可贵的是志愿者日复一日的坚持。王允功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打扫公厕,上午、下午各清扫一遍,晚上10点还要再冲洗一遍,使公厕彻底告别了脏乱差。
  在王允功的呼吁和感染下,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由最初的9人发展至如今的130人。2014年,锦华第三党员服务社正式将这个团队命名为“允功”志愿者服务队。“211爱心林”、“280互助组”、“允功志愿服务队”,短短几年间,锦华第三党员服务社志愿服务队从三位志同道合的老人义务种植槐林发展成小区楼栋邻里街坊的互助,再到成规模的13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伍。
  而这只是胜利油田97个党员服务社发展壮大的缩影。10年来,胜利油田党员服务社发挥贴近党员、贴近生活的优势,坚持以党内带党外、以党员带群众,推动党员服务社职能不断由服务党员向服务小区居民、服务辖区管理延伸,涌现出了“学范党员责任区”、“晓凤义务理发室”、“活常志愿服务队”、“常青树文艺队”等一大批以非在职党员名字命名的党员作用发挥示范点,影响带动了非在职人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目前,胜利油田党员服务社吸纳了5000余名志愿者,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2.1万余人次,先后有200余人向党员服务社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员服务社日益成为广大非在职党员和群众信赖、欢迎的温馨和谐家园。
 组织生活搬到了家门口
  家住东利小区的颜培山是黄河钻井总公司退休员工,有着45年党龄。2006年,退休在家的他多了个烦心事:参加党组织生活太不方便了。“从东利小区到黄河钻井每次参加党组织生活会至少半个小时的车程。”
  像颜培山这样的非在职党员,胜利油田有3.9万人,占党员总数的35%。此外,在油田小区内暂住的流动党员、待业子女党员和退伍军人党员等,过去有的无处参加组织生活、有的参加组织生活不够经常,存在着接受教育管理服务渠道不畅、发挥作用难等问题,甚至有极少数游离在组织之外。
  非在职党员群体只有经常接受党性教育,才能保持党员先进性,进而在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服务社的建立,使非在职党员管理服务由过去的行政单位党组织单向化管理体制,转变为打破组织关系隶属限制由党员服务社与行政单位党组织双重管理、全方位覆盖的新模式,非在职党员在不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情况下,在家门口就能参加组织生活、接受教育服务。
  东利小区是油田党员服务社首家试点单位。10多年来,颜培山见证了党员服务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他记得,东利党员服务社第一次组织活动时,小区里的老党员们蜂拥而至。
  在东利党员服务社,72岁的老党员王学勤找到了“家”的感觉。退休后,党组织生活少了,赋闲在家的王学勤感觉像是没人管了。现在,党员服务社搬到了家门口,王学勤丢失多年的归属感又找回来了,感觉到自己始终和党组织在一起。
  10年来,党员服务社坚持把经常性学习教育摆在首位,把学习课堂搬进小区、办到家门口,使非在职党员不出小区就能参加组织生活、接受党的教育,创新推出了“家庭党课”、“树阴党课”等特色教学模式,成为非在职党员熔炼党性的“红色家园”。
  对年老体弱、无法参加集体活动的党员,党员服务社主动送学上门,及时传递党组织的声音,切实使非在职党员精神不空虚、思想不落伍、永葆先进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扎实做好抓基层强基础的工作,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教育引导非在职党员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
  依托党员服务社持续加强非在职群体党建工作,是实现胜利油田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党员服务社时刻绷紧政治弦,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切实把学习教育牢牢抓在手上,真正使党内组织生活的炉温升起来,坚持经常性学习教育,组织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中央精神和油田改革发展形势,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爱党。
 和谐共建有了“润滑剂”
  东利小区居住着胜利油田20多家单位的几千户人家,是个“联合国”。起初,居民入住的时候,附近的闲杂人员多,偷盗等案件时有发生,居民颇有怨言,这让非在职党员王汉平寝食难安,心头萌生了义务巡逻的想法。
  看到非在职党员高涨的参与小区创建的热情,东利党员服务社主动介入小区治安维护,组织非在职党员成立了义务巡逻队。夜幕降临,巡逻队员们准时出现在小区,逐一对小区重点路段、重点楼宇进行仔细巡逻。如今,东利小区成了远近闻名的“平安小区”。
  在东利党员服务社,老党员李秀君发挥了剪纸的爱好特长,成立起东利剪纸艺术培训中心,义务教居民、儿童剪纸4年,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党员服务社实现了我的剪纸梦,也让更多人体会到剪纸的快乐。”李秀君说。
  记者了解到,10年来,党员服务社因势利导,不断丰富非在职党员作用发挥的平台载体,根据非在职党员的特长、爱好组建了胜利精神宣讲团、文化艺术表演队,成立爱心帮扶、邻里调解、巡逻巡护等志愿服务队,引导非在职党员投身和谐社区建设,共筑美好家园。
  通明苑小区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胜利油田原水电讯总指挥部驻地。1997年随着主业单位陆续迁出,原本热闹的小区冷清起来。因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居民怨声载道。加上后来中小学撤销、医疗单位合并等,更使得小区居民在居住环境上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居民满腹牢骚。
  居民李炳森曾经感觉通明苑小区就像是“被人遗忘的角落”。“房子破旧,墙皮脱落,道路坑坑洼洼,路灯也不亮。”
  面对新的形势,党员服务社延伸触角、拓展职能,在工作对象上,由非在职党员群体向在职党员8小时之外和小区居民延伸;在职能定位上,由教育关怀服务向维护和谐稳定拓展。
  针对居民的意愿诉求,通明苑党员服务社和小区家委会联手,积极向上级单位争取支持,筹措资金,对通明苑小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着力改善提升小区的人文居住环境。
  “道路平整了,路灯亮了,雨污管线畅通了,环境整洁了,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谐。”家住通明苑小区的李炳森不敢想短短几年间小区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今,幸福成了通明苑小区居民生活的主基调。每周,通明苑小区都会组织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小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在胜北管理中心党委书记舒建看来,党员服务社在小区居民和物业公司之间充当着“润滑剂”的作用,是小区名副其实的“和谐使者”,许多问题在群策群力的氛围中迎刃而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