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香中寻找久违的快感
2018年05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莹

  最近,央视播出的一部纪录片《书迷》火了,一群爱书人的故事打动了不少观众。人间烟火,书是最馨香有趣的一部分,当周围越来越多的人无暇看完一本书时,《书迷》一下唤醒了久违的书的美好,这也许是观众喜欢它的原因。虽然只有4集,但网络评分高达8.5分。
  把纸质书换成kendle有一段时间了,主要是因为它看书方便,可以把碎片时间变成整块的阅读,当然还有,现在的图书鱼龙混杂,一不小心买回来让你恶心的书,经济账和精神账皆亏,另一个原因是书橱告急,简单生活的理念下,不再添置可以存进一些电子设备的东西——然而,看了《书迷》,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失去了看书的快感!
  《书迷》的播出时间在晚上10点以后,一个非黄金时间段,却火了。看来,好的东西大家是有共识的。第一集讲的做书,看到后来我流泪了:一位屡屡做出“世界最美的书”的做书人朱赢椿,倾心为87岁的老爷爷设计了图书《平如美棠》,他克制的设计风格让这部饱含情感的书感动了无数人。这让人想到了纸质书无法替代的形式感,那些从书里渗透出来的气质,和电子设备里冷冰冰的文字无法同日而语。前些日子同事老温淘得一本宋代名儒胡宏的《五峰集》,仅翻翻它就是一种欣喜,小楷字个个精致熨帖,绝对可以拿来当最好的字帖,细读里面的语句,又是“乍聚乍散看浮云”的清幽古意,加之扉页“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的篆字印章,看书之时,你已完成了与旧时光的遥遥相望。
  看了第二集书店的故事,相信每一个读书人都会感叹:呀,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三个书店,小的只有17平米,它们都深深地打上了主人风格和情趣的烙印:麦田书店的悠然时光;南京的文化地标先锋书店,因为他们首先把书做好;北京老出版商业街的模范书局,成为创始人姜寻以书会友的客厅,他用雕版印刷的诗集,是书也是文创品。看着这些书店羡慕到恨不得立刻走进去。这是爱书人守护着的对书店的美好梦想。在理想和生存之间平衡,是书店人永远要面对的问题。当书店倒闭速度快过开业速度时,恍然发现书店快要成了奢侈品,这是纪录片《书迷》暖意的提醒。
  《书迷》用优美的文字和画面,展现书带给人的无以言喻的乐趣。痴迷的淘书人,坚韧的贩书人,他们的生活因为书而变得丰富有趣。台湾小哥陈逸华在小摊上淘到了一本范思平翻译的《老人与海》。范思平是谁?是张爱玲。她曾用范思平做笔名翻译了中文世界的第一本《老人与海》!关于书,都是熟悉的,但也是快要变陌生的,此时《书迷》缓缓而来,就像饥饿之后看到《舌尖上的中国》,就像忙得忽略掉情感表达之后的《朗读者》,这就是书用纸张和墨香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
  感谢电视人拍摄了这部令人欣喜的关于书的纪录片,我们盼望看到《书迷》第二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