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乡村振兴“她强音”
乳山市妇联多举措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
2018年05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姜晓辉 王林

  “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工作开展以来,乳山市妇联坚持问题导向,在破解瓶颈补短板强能力上下功夫,凝聚各级妇联组织及广大妇女的“初心”、“信心”、“匠心”和“爱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巾帼力量。
  聚“初心”
提升乡村振兴的源动力

  乳山市妇联以“暖民心、送服务”为主题,开展“下基层、大走访”活动,进一步拓展服务职能,团结引领广大妇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
  实施执委领办项目制度。指导各村(社区)妇联根据妇女儿童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包括女性素质提升类、文明家庭类、妇女双创类、维权关爱类、科教文卫类等方面的服务项目。每名妇联执委根据各自爱好特长至少认领一个项目,切实增强执委履职意识,进一步发挥执委在团结动员、联系服务妇女中的作用。
  加快推进网上妇联建设。借助网络手段联系服务妇女,亮出妇联旗帜,发出妇联声音。推行“一呼百应” 微信工作法,引导各级妇联干部、兼职副主席、执委,通过新媒体手段,经常性直接联系妇女群众,构建“千、万、十万”联系妇女群众微信工作网,更有效地把妇联各项工作链接在网上,达到“一呼百应”的号召效应,形成上面一根线、下面一张网的工作格局。
聚“信心”
提升乡村振兴的内生力

  切实促进广大农村妇女由农业生产主力军向生产经营主力军的转变,增强妇女就业创业信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手段。
  宣传发动。开展“舞前十分钟”宣讲活动,充分发挥遍布城乡巾帼文明队的作用,利用广场舞开场前10分钟的时间,用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乳山红色文化等,打响“母爱圣地 美好乳山”的城市品牌。
  培训带动。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组建由家庭教育、家居美化、家政服务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讲师团,结合讲师团成员的擅长领域,确定符合农村妇女和儿童实际需求的培训课题,利用农闲时间,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关于实用技术、家政服务、电商知识、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培训。
  服务拉动。开展“美丽居家”创建活动,以建设美丽乡村巾帼示范村为主线,按照“居室整洁靓化美、庭院布置协调美、生态绿化自然美、低碳节能环保美、家风家训风尚美”的思路,开展“美丽居家”创建活动。在诸往、乳山口等镇打造美丽居家示范点,引导广大妇女树立绿色、健康的家庭生活新理念,以妇女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社会,最终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面开花”的效果。
  典型驱动。举办“巾帼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演讲会。“三八”节期间,组织妇女从自身或身边女性的实际经历出发,或讲述自己艰苦奋斗、建功立业的前进历程,或讲述身边妇女先进典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本色初衷,或讲述所在单位、班组立足岗位、服务社会的感人事迹,充分展示各行各业妇女取得的丰硕成果和骄人业绩,展现乳山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
聚“匠心”
提升乡村振兴的牵引力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副业换位、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乳山市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渠道不断拓宽。乳山市妇联将通过产业带动,培养乡村女性“匠人匠心”精神进一步延伸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领域。
  实施居家创业就业项目。在全市打造22个大姐工坊、16个巾帼居家创业就业示范基地,被省妇联授予“山东省巾帼居家创业就业脱贫行动示范市”。在此基础上,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更多农村妇女参与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发展,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建新功。
  依托衣姐联盟推进乡村车间。根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每个村都要建立乡村车间精神,发挥妇联“联”字优势,做好牵线搭桥工作,联系衣姐联盟会员企业为建立乡村车间的村提供货源,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聚“爱心”
提升乡村振兴的向心力

  心系儿童成长,情牵妇女民生,一直以来都是妇联工作的重点。今年,乳山市妇联将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在妇女“所盼”上赢民心,在妇女“所急”上见真情,在妇女“所需”上办实事,有效推进妇女儿童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
  实施“关爱母亲 共筑幸福”女性安康工程,组织女性健康专家深入农村、社区、单位、企业举办“关爱女性健康讲座”,普及健康知识。大力推广女性安康保险,化解妇女罹患重大特殊疾病的风险,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增强广大女性的风险抵御能力。在此基础上,积极向全国、威海市妇联争取“贫困母亲两癌救助专项基金”,提高贫困母亲的生活状况和生命质量。
  开展“天使行动·社会妈妈虹桥拉手”活动,进一步完善帮扶机制,规范帮扶程序,提升活动内涵,动员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社会妈妈”行列,推动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让更多的孤贫儿童得以完成学业。
  开展联系帮扶困境儿童活动,依托妇女儿童家园、妇女之家等活动阵地,组织巾帼志愿者开展多种形式互助活动,为困境儿童提供假期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关爱困境儿童,营造适合困境儿童生存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