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于陈
2018年06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张九龙
  河南淮阳县是羲皇故都,昔日陈国的都城宛丘就在这里。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经在陈国居住了三年,并在湖泽之畔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此后,孔子厄于陈蔡之间,一度危及生命,他却依然抚琴放歌。行迹天下至此,耳顺之年的孔子多了些淡然与无畏。
君子不忧也不惧 绝粮陈蔡且弦歌
  这是一座与湖相伴的城市。淮阳的龙湖面积达到了16000余亩,是杭州西湖的2.5倍,也是中国最大的环城湖,呈现出“湖中有城、城中有湖”的奇特景观。
  弦歌台在淮阳县城西南部的湖畔,这里原本是座湖中的小岛,后来逐渐变成了三面邻水的半岛。弦歌台是为了纪念孔子厄于陈,也就是孔子及弟子险些被饿死的“陈蔡绝粮”事件而建。
  其实,“陈蔡绝粮”是有些冤枉陈国了。历史上记载“陈蔡绝粮”是陈蔡大夫合谋的结果,目的是阻止孔子到楚国去。然而,河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程子良认为,当时陈、蔡分别与楚、吴两家结好,处敌对状态,两国大臣不太可能合谋算计孔子,“陈蔡绝粮”应该是蔡国的主意,而发生地亦在蔡国境内,即今河南上蔡县。
  尽管淮阳弦歌台并非当年孔子受困的真正地点,但是依然值得去瞧瞧。这里早在东汉灵帝时便已存在,当时是陈王刘宠的苑台。唐朝开元年间,当地为了纪念孔子厄于陈,专门把孔庙迁到了弦歌台的位置,这里又叫绝粮祠、厄台。
  十多年前,为了回报桑梓,淮阳籍的一位商人捐资对弦歌台进行了整修,在大门外建起了广场、牌坊、照壁、亭子等建筑,衬得弦歌台宏伟了许多。
  穿过大门,迎面就是正殿了,布局陈设与各地的孔庙大成殿并无二致。正门两侧石柱上有对联,“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倒是挺应景的。
  为什么叫弦歌台呢?《孔子家语》关于孔子当年被困的具体情形,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当年,孔子一行七日无粮,弟子们困的困、病的病,孔子依旧讲授学问、弹琴唱歌,毫不畏惧,弦歌台正是为了纪念孔子这种大无畏的乐观精神。
  “陈蔡绝粮”让我们看到了孔老夫子在温文尔雅之外的另一面。孔子说过,“君子不忧不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惧”。
  饱经沧桑的孔子早已活明白。真正的勇不是血气之勇,而是不为生死、安危、荣辱、利害所动,为仁处义行己有耻;是坚守正道,危难关头也毫不苟且;是“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这样的人堂堂正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又有什么忧虑和恐惧呢?
  淮阳人知道这里并非孔子真正的受困处,但还是专门建祠来纪念,为的也正是留下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弦歌台大殿后面,是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弦歌书院,西面靠墙处有些石碑,碑上刻着从书院走出的优秀学生名单。他们在弦歌书院的学习中,得到了最深的濡染,从骨子里受到了夫子的洗礼,得到了永恒的精神动力,践行着夫子的语言,然后又把这精神动力广布在自己所到的地方。
  如今,每到周末,弦歌书院会邀请专家学者来此讲授传统文化。弦歌书院国学公益讲坛自开讲以来,人气爆棚,这充分说明了国学文化在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高大的孔子像肃然立于弦歌广场中央,他双手作揖,长须飘动,似乎还在娓娓而谈。
伏羲氏定都宛丘 古陵墓香火鼎盛
  在陈国,孔子还是有很多美好记忆的。陈湣公奉他为座上宾,请孔子为大臣、子弟们讲学,遇到难事也多请教于孔子。在这里,孔子一住就是三年,后来因吴楚伐陈而离开。当孔子受到卫灵公冷遇时,他又再次来到陈国,可见在孔子眼中,陈国是值得依靠的。只不过这个国家太弱小,难以承载孔子的全部梦想。
  孔子在陈国生活时,已经六十岁了。“六十而耳顺”,他这样评价自己。
  陈国虽小,但是文化却不简单,太昊伏羲氏的陵墓就坐落在这里。太昊伏羲氏被称为“人文初祖”,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好是处于从母系到父系、由野蛮向文明的重要转折点。
  传说伏羲氏定都于宛丘,在位一百多年,去世后就葬在了宛丘。伏羲陵墓始建于春秋,汉代在陵前建祠,以后历代帝王不断扩建太吴陵,成为帝王朝祖祭拜的重要场所。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伏羲陵是淮阳最著名的文物古迹,整体建筑别具一格。相传,伏羲氏创造了八卦,因此伏羲陵是按照八卦的理念设计的,处处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哲学智慧。不过这些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才修建的,走马观花过后,我直奔伏羲氏的陵墓而去。
  站在伏羲氏的陵墓前,我有点震惊:好大的一座陵墓。景区导游介绍,伏羲陵的底座边长有182米,上圆下方。最初的伏羲陵肯定不会有如此大的规模。导游解释,从古至今,全国各地来此上香的老百姓太多了,很多人来时怀揣着自己家乡的黄土,就为了把这把土添到伏羲陵墓上,来表示自己对先贤的尊崇之心,因此墓也就越来越大了。
  更让我震惊的则是伏羲陵的鼎盛香火。伏羲陵虽然不是宗教庙宇,但前来祈福的百姓常年不断。导游介绍,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会有几百万人涌向淮阳,农历每月初一、十五,还有盛大祭祀活动,游人如织,香客虔诚。在2008年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约82.5万)的庙会”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由于香火太旺盛,陵墓正面的几株松树已被香火熏烧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古迹,减少环境污染,现在规定香客烧的香高度超过50厘米,直径超过1厘米的,一律禁止带入。如今,景区会给每位有需求的游客免费提供三炷清香,然而依然无法满足香客的热情。伏羲陵两侧,可以看到许多香客在阴凉处席地而坐,虔诚地叠着纸元宝等供品。
  导游告诉我,庙会时盛况空前,人山人海,拥挤不堪,香火缭绕,有的人挤不到近前,隔着人群把香扔进祭坛。为了安全,现场有大型铲车,不停地清理香灰,备有消防枪,随时准备灭火。每天祈福结束时,陵墓里遍地都是香灰,足见民众对伏羲的敬仰之心。
  孔子当年在陈国若是到过伏羲陵,应该只会见到一座寂寞的小土丘吧。他怎会想到,从蛮荒时代走来的伏羲、尧、舜、禹等先贤和他一道,会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尊重和礼遇。

泥泥狗古拙怪诞 远古走来的技艺
  泥泥狗是淮阳的一种特产工艺品,当地百姓叫它“灵儿狗”,传说中专为“人祖爷”伏羲氏守陵,因此被奉为祭祀伏羲的神物。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的太昊伏羲陵庙会上,县城的街面上便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泥泥狗,南来北往的游人香客祭拜过“人祖爷”后,都要买一些泥泥狗带回去,据说不仅可以沾沾灵气福气,还可以驱邪避灾。
  淮阳泥泥狗的造型古拙怪诞,色彩艳丽,以黑色垫底,周身施以五彩纹饰。中国传统文化中,玩具工艺品多以大红大绿为主,泥泥狗有些另类。更奇特的是,泥泥狗虽然叫“狗”,但是造型已经抽象成人形,真正变成了守护神的模样。
  淮阳人捏泥泥狗的习俗由来已久,十里八村,上至耄耋老人,下到顽皮孩童,几乎人人都能顺手捏几个小玩意。据说淮阳泥泥狗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和女性生殖崇拜,可谓“真图腾”和“活化石”。2006年,以泥泥狗为组成部分的“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阳泥泥狗的种类很多,虽说都习惯叫泥泥狗,但实际上大多数都不是狗,鸟、兽、虫、鱼什么都有,造型也非常多样。主要包括传统的生殖崇拜系列、造人系列、图腾系列、吉祥物系列、十二生肖系列等。
  在淮阳,有许多长期从事泥泥狗制作的艺人,邵波就是其中之一。他表示,淮阳泥泥狗的每种形式都有它的神话来源、远古遗韵,不是民间艺人随意捏造出来的。比如,泥泥狗有一身两首造型,如两头狗、双头马、双头燕等,尤其是两头狗作品,前后有头,代表了传承自原始生殖崇拜的遗俗和生命意识形态。
  据他介绍,通常情况下,捏一个泥泥狗要经过挖泥、槌泥、和泥、捏塑、扎孔、晾晒、过黑、点画等十来道工序,算下来制作一个泥泥狗要六七天。但泥泥狗本身是庙会的产品,定位比较大众化,销售价格很便宜。
  同时,传统泥泥狗在捏塑晾干之后直接点彩,等颜色全部干透即可售卖。这样的作品若想长期保存,必须恒温恒湿,才能保证泥土始终保持干燥不变形,不利于收藏。
  与老一辈的艺人相比,邵波有更加浓烈的创新意识。他尝试着把泥泥狗与陶瓷相结合,在捏塑晾干之后增加了一道高温烧制的程序,让泥土变质为陶瓷,将作品的形态固定了,增强了它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泥泥狗的原料来源于自然,色彩来源于自然,题材来源于自然,造型来源于自然,甚至是绘画的工具也来源于自然——农作物高粱的秸秆,用完之后又回归于自然。
  泥泥狗是给泥土以生命的艺术。“抟艺心造、土中求道”,这是一代代泥泥狗传承者的执着追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