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荷包作粮画“老手艺”能致富
2018年06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孩子们对非遗产品爱不释手。
     本报记者 师文静     

  “不出门不出院,看着孩子做着饭,心灵手巧的年轻女人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这是之前大家都不敢想象的。”在6日举行的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对话活动中,费县手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卞成飞谈到了手绣的传承与推广给当地村民带来的实惠。其实,这些年来,非遗在助力乡村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卞成飞是临沂市费县崔家沟社区扶贫车间负责人,也是当地手绣项目的传承人。几年前热爱绣花的她开始钻研如何创新这门老手艺,没想到,自己在针法、绣法和色彩搭配上重新创新设计的手绣荷包,真的有了订单。这让卞成飞看到了老手艺的强大吸引力。2013年起手绣香荷包走上展会,费县手绣逐渐为更多人所熟知。
  卞成飞说,目前大部分手绣作品都追求针法和图案的创新,在保留了沂蒙地区比较有特色的大红大绿色彩搭配的同时,还生产了大素大雅的手绣作品。“目前最受欢迎的有虎头鞋、虎头帽、荷包等。荷包的填充物,以中草药为主,这也是从我奶奶一辈传下来的,放什么中草药也都是老传统。”
  经过几年发展,崔家沟社区扶贫车间香荷包等产品年销售额达400余万元,最重要的是为不少空闲在家的妇女找到了赚钱的门路。
  菏泽东明县非遗粮画传承人韩国瑞也介绍了粮画在当地的发展。粮画是五谷杂粮作的画,寓意丰富,被称为是“挂在墙上的精神食粮”。不过,传统粮画只是节庆装饰,防腐做得不好,很快就坏掉。为了让粮画走进大众的视野,韩国瑞给粮画做了革新,研究了新防腐方法,让粮画可以常年鲜亮,而且拓宽了粮画的创作主题,消费者可以定制自己喜欢的图案。
  解决了粮画的寿命问题,“东明粮画”开始远销海内外,为贫困家庭提供了就业机会。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姜波称,大部分民俗、传统工艺都集中在乡村,乡村振兴肯定是离不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非遗助力乡村发展最重要的是做好传统技艺的复兴,别让手工技艺传承人没法劳动后,出现技艺断层。”
  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牛国栋则认为,助力乡村发展,要解决非遗叫好不叫座的问题,让非遗真正融入大众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牛国栋称,非遗在乡村的发展不能仅停留于“舞台展示”层面,要突出其体验性。“有了手艺人的体验,人们才愿意购买。非遗产品的商品属性就突出出来了。”牛国栋还提到,乡村非遗要呈现地域性特色,但不能太过于重复发展,没有差异化,肯定发展不好。“非遗助力乡村还要创新才行,新元素的注入能让非遗更有活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