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过冬取暖模式
2018年11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马洪利
  冬季来临,一年一季的“过冬取暖模式”又开启了。说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南部山区冬季取暖的方式来,现在年轻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
  那时候的居家门窗都是木制的,尤其是发挥透明透风作用的木棂子窗户,到了冬天必须用窗户纸糊严实,否则,不但透风撒气,还会飘进雪花来。由于那时候大多数家庭连一个储存热水的竹条外壳保温瓶(暖瓶)也没有,所以想用热水洗手洗脸都很困难,只得在做饭的时候在大锅里馏上一碗热水。那时候实在是太贫穷,家中仅有的大白碗舍不得用,便把凉水盛在一个小黑碗里,馏在锅中的秫秸箅子或箅棒(放箅子用的两股杈木棒)上。吃早饭的时候,就把锅里的那碗水倒在脸盆里,再兑上点冷水洗手洗脸。记得每到冬天去东邻四奶奶家串门玩耍的时候,四奶奶总是招呼从生产队放工回来吃早饭的四爷爷说:“孩子他爹,先洗手去吧,那碗热水还在大锅里馏着呢!”
  冬天中午的时候,一些年岁大的老人或者是体质弱无法参加生产劳动的人,便三五成群地找个朝阳避风的好地方,聚在一起晒晒太阳,拉拉闲呱。晚上的取暖方法虽然简单,却还能解决一点驱寒问题。早些时候,是烧火盆,把木柴放在生铁盆或泥瓦盆里点燃烤火。这种方法虽然不错,但烟熏火燎弄得满屋子浓烟呛人。再就是烧火热炕取暖。炕是专门在睡觉的大北屋内用每块长六十厘米、宽四十厘米、重四五十公斤的大号土坯垒砌而成。火炕的建造很讲究,从尺寸布局到结构设计都很复杂,既要把风道、烟道和火门垒砌通畅,还要把炕面铺设平整。必须请民间支炕能手帮忙,方可大功告成。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是那时候缺少燃料。人口多的家庭,一个火炕睡不下,就在大炕的一端拐弯处,顺墙垒个“小拐炕”让孩子睡。有人口更多的家庭,干脆在做饭的饭屋(厨房)内,迁就着大锅头垒个土坯炕,借助大锅底烧火做饭传递的热量取暖。不过,这种“锅头炕”虽然省事儿,却有无奈的弊端,既不卫生,又不安全。
  缺粮少柴的年代,庄户人也有烧石头或烧砖头驱寒取暖的。就是晚上做饭的时候,在大锅底下烧一块石头或砖头。做好饭后,从锅底下弄出来,用冷水浇一浇,削去灼点,再用破布、破衣裳包起来,放在没有什么铺头的“光席炕”上暖脚。然而,这种取暖的土办法缺点也不少,如果太热会把包石头的布引燃,或者是取暖时把腿脚给烙出血泡。
  再后来,乡下取暖条件稍微好了些,有了黑陶瓷或塑料制品的烫壶和“憋来气”的炉子。因为这时候家家户户都或多或少地有了保温瓶,可以把储存在暖瓶中的热水倒在烫壶里,放在炕上热乎热乎被窝,暖和暖和手脚。至于所谓的“憋来气”,就是在屋内安放的“炭炉子”,靠铁皮烟筒生风喘气把煤烟引出室外,屋内又暖和又卫生,而且还能烧水做饭。所以冬季用“憋来气”取暖的方式,在南部山区使用的时间比较长。

  投稿邮箱:
  qlwbhbz@163.com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