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联网思维改造提升政府服务
2015年10月2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在互联网+的大势下,不仅是企业在积极拥抱,作为政府也在探索新的服务模式,而青岛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此前,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我省各地都建立起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各个平台也摸索出一些适应小微企业服务的经验,但就整体来说,各平台服务创新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也到了需要聚拢各方资源,打造拳头产品的时候。
相较之下,青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2010年成立,先是开展实体服务,2013年,顺应形势开发了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将服务做到PC端,2014年又推出微信等服务,覆盖到移动端,可以说一直踏着互联网时代的节奏在改进服务。“过去实体平台服务半径有限,只有市区企业,有了云服务平台,解决了时空限制,但交互性还是差了点,所以2014年摸底,今年重点推出‘互联网+小微服务’,通过微信发单抢单,就跟滴滴一样,互动起来。应该说又往前推进了一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跟企业对接。”青岛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发展局局长张琳介绍说。
其实,青岛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一直在琢磨如何让各项服务精准、有效地送到需要的企业手中。“过去我们摆上600种、800种产品,企业浏览量一直上不去,大平台流量要靠烧很多钱烧出来,而政府公共服务既要保证覆盖大多数企业,取得良好效果,但又没有太多钱来烧。从去年开始我们探索用微信方式,针对小微企业需要的六大类产品:找场地、找资金、找人才等,通过网上发单抢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位负责人表示,这样一来就摆脱了烧大钱,仅“烧”了9800元发红包,浏览量、成交量都上去了。“就传统网站来说,别说9800块,就是9800万也不一定能带来多少流量。”
互联网本身的精神和特点是开放性,互动性,口碑性。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的一个工具。作为政府来说,互联网+不是简单把服务搬到网上去。像青岛真正用市场化的方式整合手头资源,利用互联网互动开放的特性实现良性发展,这为互联网+小微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