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给经典简单贴标签
2018年09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杜浩

  《红与黑》是“凤凰男的逆袭”,《包法利夫人》是“爱慕虚荣的白穷美”,《英国病人》《安娜·卡列尼娜》“冠冕堂皇给婚外情公然洗白”,《廊桥遗梦》“教唆中年主妇抛弃家庭放飞自我”……最近,打开一些社交网站和视频平台弹幕,类似的“一句话”差评纷纷撞进视野。有网友以不符所谓“道德标准”为由,随意挥舞道德大棒,以简单的情绪宣泄或快餐式评价指摘经典名著及其中人物。这种贴标签式的“差评”,更接近茶余饭后的插科打诨,难觅有理有据的赏析评说。这引发了大量评论纷纷跟进,许多书评人慨叹:这样不经推敲的文字越来越多,真正的文学批评却似乎消失殆尽,情绪化表达挤占了批评空间,这是当下快餐阅读和时代文化浮躁情绪的反映和折射。这种种“粗暴贴标签”式误读或歪读,让那些引领审美与思想向更高层次迈进的经典作品陷入狭隘、嘈杂、浅薄的文化尘嚣之中……这种对待经典的态度,为什么屡屡出现在我们的文化视听空间,甚至成了所谓的文学阅读、文学批评、文学审美的时尚潮流和流行趣味?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自然是经过了世人挑剔的目光,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用十四句话从不同维度给经典做出定义,其中提到:“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由此不难看出经典所蕴藏的思想文化内容之丰厚。既然如此,它怎么会是某些网友轻飘飘的一句差评所能涵盖的呢?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又怎能以简单的标签下定论?以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为例,当包法利夫人自杀时,福楼拜曾悲痛万分地说:“包法利夫人死了!生活的逻辑让她非死不可,没有办法呀!”正是作家笔下深切的同理心,才让他以细腻动人的笔触,把日常生活中的平庸悲剧上升到社会批判的高度。然而,当网友用“爱慕虚荣的白穷美倒贴男人”调侃戏谑时,完全忽略了对这部经典作品的深入探究。一部小说,如果读者仅仅是举起道德大棒粗暴挥向其中角色,却不能领略文本中人性之复杂、人生之参差百态,那就相当于什么都没有读懂。
  当前,许多人的阅读状态呈现出快餐化、碎片化特质。当人们习惯了在等地铁、等红绿灯的间隙快速浏览一篇篇“10万+”文章时,当更多人盼望着把信息获取时间从十分钟压缩到一分钟、从一分钟精简到十秒,当“30天学会一门外语”“三节付费课洞悉经典奥妙”的广告满天飞时,慢阅读、深阅读的意愿和耐心遭遇到了极大弱化。
  经典文学作品往往是对社会、人性的深度探寻与思索,如果只是固守既有认知,不问青红皂白地抵触、驱逐,不假思索地进行“道德诋毁”,也就错过了经典作品中人情世故画卷的丰饶之美。比如,读《包法利夫人》,能看到人性的欲望与脆弱;读《英国病人》,能感受到现实情欲中挣扎的众生相……文学阅读的重要意义,正在于展现人性的丰富性,而不是提供标准答案或标签式判断。
  在一切以实用、消费为原则的潮流之下,我们似乎已经没有耐心去等待事物的成熟,等待经典需要的审美、道德和心智的成熟,我们的文学口味逐渐滑向肤浅、平庸,体会不到真正的文学带给我们的文字之美、人性之美和世界之美。作家艾略特曾经说过要“纠正读者的鉴赏力”,这在当下仍显迫切——仅仅把经典“拉下神坛”,并不意味着征服了经典的高度;重温经典,还请撕下简单的标签,细细感受文学的肌理与质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