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壹读·重磅

A03版:壹读·双节汇

A04版:壹读

A05版:壹读·暖闻

A06版:壹读·济南

A07版:壹读·济南

a08-09版:专版

A10版:文娱·热点

A11版:特刊

A12版:特刊

A13版:健康

A14版:专版

A15版:特刊

A16版:特刊

H01版:今日运河·城事

H02版:今日运河·城事

H03版:今日运河·城事

H04版:今日运河·城事

K01版:今日潍坊

K02版:今日潍坊·关注

K03版:今日潍坊·热点

K04版:今日潍坊·城事

L01版:今日聊城·特刊

L02版:今日聊城·特刊

L03版:今日聊城·特刊

L04版:今日聊城·特刊

L05版:今日聊城·特刊

L06版:今日聊城·特刊

L07版:今日聊城·特刊

L08版:今日聊城·特刊

L09版:今日聊城·特刊

L10版:今日聊城·特刊

L11版:今日聊城·特刊

L12版:今日聊城·特刊

L13版:今日聊城·特刊

L14版:今日聊城·特刊

l15版:今日聊城·特刊

L16版:今日聊城·特刊

M01版:今日油田·01

M02版:今日油田·02

M03版:今日油田·03

M04版:今日油田·04

N01版:今日德州

N02版:今日德州·城事

N03版:今日德州·财经

N04版:今日德州·专版

T01版:特刊

T02版:特刊

T04版:特刊

T05版:特刊

T06版:特刊

T07版:特刊

T08版:特刊

T09版:特刊

T10版:特刊

T11版:特刊

T12版:特刊

t13版:特刊

T14版:特刊

T15版:特刊

T16版:特刊

T17版:特刊

T18版:特刊

T19版:特刊

T20版:特刊

T21版:特刊

T22版:特刊

T23版:特刊

T24版:特刊

T25版:特刊

T26版:特刊

T27版:特刊

T28版:特刊

T29版:特刊

T30版:特刊

T31版:特刊

T32版:特刊

WR01版:荣成资讯

WR02版:荣成资讯·城事

WR03版:荣成资讯·关注

WR04版:荣成资讯·教育

农、工、游齐发展聊城高新区产业扶贫底气十足

齐鲁晚报     2020年09月30日
  产业支撑
注入了脱贫攻坚的深厚底气

  有产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脱贫,以产业扶贫来巩固脱贫成果。聊城高新区坚持产业为根,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坚持以“一产稳村、二产兴村、三产强村”为总思路,立足贫困村原有发展基础,实现农业、企业、旅游业的三产融合发展,积极拓展增收渠道,稳步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
  9月28日下午,在许营镇汪庄村金昕农农业合作社蔬菜大棚内,71岁的邓乐联大爷很专业地给西红柿“点花”,俨然是一位熟练的技术人员。邓大爷是汪庄村村民,常年在大棚里务工,每天都有80元的收入。在另一个大棚内,64岁的汪庄村贫困户邓以新顺着田垄,一边“梳果”一边“点花”,见记者采访,他高兴地说:“种地俺是老手,技术人员一说俺就会。现在不用外出,在大棚里干活一天80块钱,一年两万多,比俺自己种地强多了,多亏了村里合作社给贫困户提供这么好的岗位。”他们所在的许营金昕农农业合作社属于返乡创业项目,每年种植春秋两季,单季每棚4亩收益超过12万元,产品除了供应本地市场外,还远销北京、天津、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大型商场、超市。合作社依托“双联共建”,探索“基地+扶贫”模式,积极吸纳本村贫困户就业,把蔬菜大棚变成“脱贫车间”,增强了贫困户的可持续增收能力。“合作社对所有贫困户‘开绿灯’,只要有劳动能力,愿意干的,都能来务工增加收入。”汪庄村党支书记邓培超说。
  许营镇贾庄村由贾庄、白庄、白楼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1462人,贫困户16户25人,耕地面积1480亩,其中大棚面积650亩,主要种植西瓜、火龙果等。贾庄村党支部书记周桂英依托当地的产业优势,聚焦“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按照“公司+农户”模式,建立铁女农业科技园,园区占地280亩,共有大棚41个,其中冬暖式大棚12个、大拱棚39个,吸引农户种植17户,基地实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供肥供苗、统一操作管理、统一采摘销售”五统一模式,集聚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销售订单化现代农业优势,探索出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综合发展的新路径,帮助贫困人群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助力脱贫攻坚,成为产业扶贫引导人才发展乡村振兴道路上带动村民快速致富的生动实践。
两场同建
打造了产业扶贫的坚实平台

  顾官屯镇充分利用各级扶贫资金,依托两场同建(规模农场、就业工场),结合产业优势,建设了扶贫产业基地,为脱贫攻坚注入后续之力。
  聊城明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位于顾官屯镇黄集村,主要以生产五金制品为主,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地,企业2016年被评为聊城市扶贫企业。该企业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先后在常庙、曹庄设立扶贫加工点,并采取来料加工的方式,将原材料送到贫困户家中,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劳动获取收益,加快了脱贫步伐。2016年,明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与天津工贸公司共同出资1.2亿元,通过村企共建(企业出钱,村协调土地,企业给村集体一定的分红)的方式在省定贫困村枣寨村建立了聊城汇金五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附近村庄提供了100余个就业岗位,并优先吸纳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进厂务工。截至目前,已在各村设立加工点和加工车间10余个,分别位于常庙村、曹庄村、黄集村、孟庄村、西程铺村、姚庄村、马海村,形成了南部以明华金属为中心,北部以聊城汇金五金公司为中心的五金设备产业区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致富。常庙村扶贫车间是由聊城金泰节能有限公司援建,可吸纳10余名群众务工,年利润20余万元;曹庄村扶贫车间,利用2016年财政专项资金35万元建设300余平扶贫车间,可吸纳20余人务工,年产量400吨,利润24万余元。在“富民强企”的理念下,带动周边群众发家致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7年,常庙、枣寨、西刘、于庄、李堂五个村利用财政专项资金150万元(每村30万元),购买五金生产设备,租赁给聊城汇金五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按照投资金额的10%缴纳租金,收益用于5个省定贫困村的贫困户和发展公益事业。
  2018年,为进一步发挥扶贫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30万元,购买五金设备,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发展成为聊城扶贫产业基地。
梦幻旅游
开启了成功脱贫的美好现实

  高新区韩集镇后姜村是21个省定贫困村之一,位于黄河故道,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古漯河湿地生态环境良好,是聊茌东都市区的“生态绿心”。脱贫攻坚以来,后姜村紧紧抓住扶贫开发的机遇,发挥农业和生态优势,突出民俗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借力文化创意企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梦幻后姜”旅游项目,让每堵墙壁会“说话”、每条胡同成景点、每个院落有故事,打造了江北民俗第一村,不到两年时间后姜村就完成了基本脱贫,实现了村美、人富。
  一是深入发掘民俗文化。引进金正动画进驻后姜村,打造以人生礼俗体验为内容,以动漫创意为表现形式的“梦幻后姜”民俗文化村项目。梦幻后姜以“人”为核心,以诞生礼、成人礼、婚礼、寿礼等人生成长礼俗为活动主体,以“天时、地利、人和”总体思路谋划布局,根据后姜村落格局,以“回”字形进行展开,“圆融文化、方正内心”。分为“二围四区”,分主题打造求子梦、双生梦、并蒂梦、合家梦等二十四个动漫民俗空间,建设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学乐安康美为追求的特色动漫民俗文化村。
  二是发展美丽经济。金正动画有限公司租赁后姜村24处闲置院落,打造主体民俗院落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在合作方式上,采用公司与村合作社合作,公司投资,合作社参与分红方式,公司出钱租赁并改造闲置房屋,打造主体民俗院落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策划文化主题庭院经济和胡同经济并行商业模式,把乡村美化与产业结合,胡同种植葫芦、丝瓜、葡萄等经济作物,实现收益归合作社,合作社再与农户分红模式;经过培训的村民或农户可以参与到庭院经济和胡同经济中来获取收益。
  三是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域旅游节点,后姜村抓住古漯河开发机遇,积极抓好片区节点建设,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旅游发展资金,全力推动后姜“江北民俗第一村”建设,努力打成乡村旅游的亮点、景点、看点。建设游客接待中心、产品展示中心,集中展示韩集镇黄花菜、大白菜、葡萄、小磨芝麻油、孟尝君酒等特色优势农产品资源,整合特色小吃、特色民宿等资源,规划特色旅游路线,形成集玩、购、食、宿于一体的全域旅游。
  后姜村两委班子还通过赴浙江等地学习考察,实施了一系列提升传统产业的举措。一是发展高效集约蔬菜温室大棚。成立了汇诚农业产业园,注册了聊城高新区“汇诚”农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大棚基地占地240亩,总投资1500余万元,建设冬暖式大棚、拱棚80余座。大棚基地建设与管理,充分利用聊城大学科技资源,开创性提出并实施“冬暖式大棚+大拱棚”成套建设的办法,增加了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大棚科技含量,建设的大棚具备精准化控温、机械化生产、自动化水肥一体灌溉等先进功能。二是努力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发展的目的在于让群众都富起来,特别是要让贫困户有稳定待续的收入。汇诚农业合作社在运营模式上,按照“5311”模式进行分红,即合作社投资方、承包农户、村集体、贫困户分别按照50%、30%、10%、10%的比例进行分红。本村群众以劳动力入股的方式参与大棚管理和利润分成,无投资、零风险,每个群众可以承包一套大棚,每户不得超过两套,最终实现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贫困户“四方共赢”的目标,仅此一项就可实现户均增收两万余元。
五年历程
谱写了持续赋能的壮丽篇章

  高新区通过产业扶贫赋能脱贫攻坚长效机制。2016-2020年,聊城高新区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每年增长,五年内投入5574万元,发展产业项目46个,项目实施类型6种,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发展。其中种植项目13个,加工设备类项目2个,车间类项目1个,投资类项目11个,购置类项目5个,光伏项目14个。这些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资金)5574万元产权全部归村集体所有,高新区133个村平均每个村增加了村集体资产(资金)42万元,资产(资金)经营性收入844万元,经营性收入用于贫困户脱贫和村集体公益事业,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资金有了坚强保障。目前高新区扶贫资产、资金无一损坏、流失,运行良好。通过产业扶贫赋能,为高新区村集体、贫困户的长期稳定脱贫增强了新动能,促进了新发展,实现了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的稳态建立和完善,高新区对贫困户彻底脱贫增强了信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唐学钰 通讯员 沈晓星 楚诗韬 王倩

  聊城高新区原有省定贫困村21个。脱贫攻坚以来,聊城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来抓,着力在产业发展上做强项、脱贫质量上提品质。从调动各方资源帮扶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脱贫、以产业扶贫巩固脱贫成果,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不断迈向新台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