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壹读·重磅

A03版:壹读·双节汇

A04版:壹读

A05版:壹读·暖闻

A06版:壹读·济南

A07版:壹读·济南

a08-09版:专版

A10版:文娱·热点

A11版:特刊

A12版:特刊

A13版:健康

A14版:专版

A15版:特刊

A16版:特刊

H01版:今日运河·城事

H02版:今日运河·城事

H03版:今日运河·城事

H04版:今日运河·城事

K01版:今日潍坊

K02版:今日潍坊·关注

K03版:今日潍坊·热点

K04版:今日潍坊·城事

L01版:今日聊城·特刊

L02版:今日聊城·特刊

L03版:今日聊城·特刊

L04版:今日聊城·特刊

L05版:今日聊城·特刊

L06版:今日聊城·特刊

L07版:今日聊城·特刊

L08版:今日聊城·特刊

L09版:今日聊城·特刊

L10版:今日聊城·特刊

L11版:今日聊城·特刊

L12版:今日聊城·特刊

L13版:今日聊城·特刊

L14版:今日聊城·特刊

l15版:今日聊城·特刊

L16版:今日聊城·特刊

M01版:今日油田·01

M02版:今日油田·02

M03版:今日油田·03

M04版:今日油田·04

N01版:今日德州

N02版:今日德州·城事

N03版:今日德州·财经

N04版:今日德州·专版

T01版:特刊

T02版:特刊

T04版:特刊

T05版:特刊

T06版:特刊

T07版:特刊

T08版:特刊

T09版:特刊

T10版:特刊

T11版:特刊

T12版:特刊

t13版:特刊

T14版:特刊

T15版:特刊

T16版:特刊

T17版:特刊

T18版:特刊

T19版:特刊

T20版:特刊

T21版:特刊

T22版:特刊

T23版:特刊

T24版:特刊

T25版:特刊

T26版:特刊

T27版:特刊

T28版:特刊

T29版:特刊

T30版:特刊

T31版:特刊

T32版:特刊

WR01版:荣成资讯

WR02版:荣成资讯·城事

WR03版:荣成资讯·关注

WR04版:荣成资讯·教育

凝心聚力解民忧 担当作为谋振兴

日照高质量答好脱贫攻坚“考卷”

齐鲁晚报     2020年09月30日
  日照市是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扶贫任务最重的市,2015年底有省定扶贫工作重点乡镇5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131个,市定扶贫工作重点村170个,建档立卡扶贫对象66022户、117975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日照市各级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脱贫攻坚总体部署,紧紧咬住脱贫攻坚总任务总目标,取得了反贫困斗争的历史性成就。
  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7.4%基本降至为零。301个省定、市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掉了贫困帽子,历史性地退出了贫困序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许建立 张永斌      
  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莓香河畔”蓝莓产业扶贫基地项目。
  “职业农民”助力现代农业发展,莒县果庄镇贫困户流转土地入股企业种谷子。
  莒县峤山镇扶贫大姜喜获丰收。
  五莲县石场乡梁家崖前村互助养老服务站。
  日照市在农村推行设立孝德基金,用以引导奖励子女自觉孝亲敬老。
 相关链接 
  ●日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3886元提高到2019年的10819元,年均增长29.2%
●2016年以来,全市各级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4亿元
●日照市在全省率先探索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新路径,截至目前,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7个,项目单体投资最大的达5000万元
●全市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通过转移就业脱贫4939人
●全市584个村庄开展了“互助养老”扶贫,建设“互助养老”服务站119处,已选聘互助养老护理员1613名
●2016—2019年累计拨付市级教育扶贫资金6958万元,区县配套7064万元,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达42589人次
●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7.4%基本降至为零
  数据来源:日照市扶贫办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超10亿
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融合

  脱贫攻坚以来,全市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超过10.4亿元,为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政策落实落地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中,日照成绩优异,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日照市在全省率先探索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新路径,按照“整合资金、集中实施”原则,将产业扶贫资金聚拢起来形成拳头,以县、镇或联镇联村为实施主体,统筹资源、集中投入,走大投入、大项目、大效益、大发展的路子,实现了低风险、高收益。截至目前,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7个,项目单体投资最大的达5000万元。
  东港区把产业扶贫项目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攥紧拳头办大事,集中资源实施大项目,实现了“小钱”变“大钱”“零钱”变“整钱”“小投入”撬动“大产业”。该区2018年度在陈疃镇实施的“莓香河畔”项目,投入扶贫资金4115万元,建成高标准冬暖式蓝莓大棚106座,带动3464户、5773人增收脱贫。该区2020年又投入扶贫资金4450万元,继续在陈疃镇集中实施蓝莓产业园项目,计划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100个。项目完工后,将形成一个占地1320亩、连片超过200个大棚、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的蓝莓特色产业园区,助力陈疃镇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蓝莓小镇”。
  莒县招贤镇、刘官庄镇等5个乡镇联合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共同投资1000万元,建起面积66亩的连体玫瑰种植大棚,引入云南禾韵园艺玫瑰种植项目,辐射周边整个玫瑰产业链,不但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还提升了玫瑰花产业层次。
  岚山区统筹整合扶贫资金1152万元,建设盛安东水产加工项目,也在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同时,助推了岚山区水产加工业升级。
践行“两山理论”
日照中部蹚出新路子

  日照中部四县区毗连地区,存在一个由莒县北部、五莲西部、东港西部、岚山西北部共同构成的呈南北带状分布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域。这一区域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于一体,交通不便、生态脆弱、经济落后、基本公共服务欠缺,既是日照市主要水源地、生态安全屏障、脱贫攻坚主战场,也是日照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这一区域涵盖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270个,建档立卡人口6.54万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90%、55%。脱贫攻坚以来,日照统一编制扶贫开发规划,践行“两山理论”,高标准、高强度统筹各种资源,打响了区域脱贫总体战,实现了区域环境变美、产业变优、村庄变靓、集体变强、群众变富,走出了一条绿色脱贫新路子。
  做好就业扶贫工作,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是脱贫攻坚的重大措施。脱贫攻坚以来,日照持续加大就业扶贫工作力度,广泛开展针对性、组合式就业帮扶活动,规范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大力开发公益性扶贫岗位,积极开展技能扶贫培训,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
  目前,全市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通过转移就业脱贫4939人,其中通过互助扶贫千岗计划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123人;向贫困人口发放创业扶贫担保贷款195万元。
  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包联帮扶机制。日照在301个贫困村组建起了由第一书记任组长的驻村工作队,市县包联单位26753名党员干部包联贫困户,实现了市县领导包联重点贫困乡镇、市县部门包联贫困村、市县第一书记驻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帮扶贫困村、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的“五个全覆盖”。通过调整充实、规范提升,2.92万名帮扶责任人全部到位。按照全省“万名干部下基层”要求,组建22个乡村振兴服务队,对22个薄弱乡镇、110个村进行帮扶。各区县分别开展了“心连心结对帮扶”“1+1包联贫困户”“万名干部结穷亲”“做合格党员包贫困群众”等各具特色的包联帮扶工作。
584个村互助养老扶贫
破解失能老人生活难题

  日照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高龄独居户占42.4%,其中一部分属失能半失能人口,生活自理能力差。对这部分人来说,扶贫工作仅仅做到让他们有的吃、有的穿还不够,必须让他们吃得上、穿得上。
  为此,日照市积极探索,在弘扬邻里守望相助传统美德前提下,适当体现市场经济劳务价值,形成了以“邻里互助、居家养老、多元投入、脱贫解困”为主要经验的互助养老扶贫模式,通过设立扶贫公益岗位,聘请贫困中年妇女结对照料本村失能贫困老人,有效破解了贫困失能老人吃饭穿衣难题。
  目前,全市584个村庄开展了“互助养老”扶贫,建设“互助养老”服务站119处,已选聘互助养老护理员1613名,全市所有失能半失能4618名贫困老人通过“互助养老”扶贫方式全部实现“两不愁”。
低保与扶贫两线合一
1.9万患病贫困人口受益

  目前,日照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3886元提高到2019年的10819元,年均增长29.2%,跑赢同期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多个百分点。
  日照积极推进低保与扶贫两线合一,深入落实低保兜底、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贫困残疾人补贴、贫困老人补贴等政策,有效提升了贫困人口保障水平,大大降低了脱贫人口返贫和新致贫风险。特别是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我市组织开展了“低保助力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坚持应纳尽纳、应保尽保,全市贫困户中低保户占比达82.9%,位居全省前列。
  为进一步减轻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负担,日照市还在全省率先创新实施了慢病免费送药和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就餐免费治疗等政策机制,真正做到了想贫困病人之所想、急贫困病人之所急。目前全市1.9万余名患病贫困人口因此受益。
  2020年,日照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政策,聚焦大病大灾特殊贫困群体,以村为单位,采取倒排方式,逐户摸排、建立台账、一户一策、兜底保障,确保这一特殊贫困群体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