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壹读·重磅

A03版:壹读·双节汇

A04版:壹读

A05版:壹读·暖闻

A06版:壹读·济南

A07版:壹读·济南

a08-09版:专版

A10版:文娱·热点

A11版:特刊

A12版:特刊

A13版:健康

A14版:专版

A15版:特刊

A16版:特刊

H01版:今日运河·城事

H02版:今日运河·城事

H03版:今日运河·城事

H04版:今日运河·城事

K01版:今日潍坊

K02版:今日潍坊·关注

K03版:今日潍坊·热点

K04版:今日潍坊·城事

L01版:今日聊城·特刊

L02版:今日聊城·特刊

L03版:今日聊城·特刊

L04版:今日聊城·特刊

L05版:今日聊城·特刊

L06版:今日聊城·特刊

L07版:今日聊城·特刊

L08版:今日聊城·特刊

L09版:今日聊城·特刊

L10版:今日聊城·特刊

L11版:今日聊城·特刊

L12版:今日聊城·特刊

L13版:今日聊城·特刊

L14版:今日聊城·特刊

l15版:今日聊城·特刊

L16版:今日聊城·特刊

M01版:今日油田·01

M02版:今日油田·02

M03版:今日油田·03

M04版:今日油田·04

N01版:今日德州

N02版:今日德州·城事

N03版:今日德州·财经

N04版:今日德州·专版

T01版:特刊

T02版:特刊

T04版:特刊

T05版:特刊

T06版:特刊

T07版:特刊

T08版:特刊

T09版:特刊

T10版:特刊

T11版:特刊

T12版:特刊

t13版:特刊

T14版:特刊

T15版:特刊

T16版:特刊

T17版:特刊

T18版:特刊

T19版:特刊

T20版:特刊

T21版:特刊

T22版:特刊

T23版:特刊

T24版:特刊

T25版:特刊

T26版:特刊

T27版:特刊

T28版:特刊

T29版:特刊

T30版:特刊

T31版:特刊

T32版:特刊

WR01版:荣成资讯

WR02版:荣成资讯·城事

WR03版:荣成资讯·关注

WR04版:荣成资讯·教育

65个贫困薄弱村提前3年“摘帽”,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率100%,青岛西海岸新区——

形成可持续的脱贫内生动力

齐鲁晚报     2020年09月30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潘旭业 通讯员 王文辉
  穷山沟变聚宝盆
八村抱团奔小康

  三山环抱,一河穿梭。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在铁橛山、月季山、卧牛山的包围下,山里河串起了黄泥巷、墩上、上沟、东南崖、墨城安、西北庄、大下庄7个村庄,当地人把这儿称为“杨家山里”。
  抗日战争时期,因为三山包围,易守难攻的地势加之当地良好的群众基础,杨家山里成为胶东地区的“红色堡垒”之一。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这三座大山也成为阻挡杨家山里人致富奔小康的“王屋与太行”。
  “当初结婚的时候娘家人都不太支持,十里八乡都知道杨家山里是个穷山沟。”2010年,王黎沙嫁到了黄泥巷村。经历了一年的外出打工,她发现了“商机”:“俺们这里有山有水,樱桃熟了的时候好多人来采摘,可是村里一直没个正经吃饭的地儿。”两口子一商量,回村开了个“老区农家饭店”。
  2014年,铁山街道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让百年老村黄泥巷大变样:乡间小路不再泥泞,整修后的小河有了“小桥流水”的美感,“修旧如旧”的村庄风貌遗风余韵十足。许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打卡留念,黄泥巷一时成了“网红巷”。
  村子美了,王黎沙的“老区农家饭店”也跟着火了起来。“这几年,客流量成倍增长,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三四百人,纯利润涨到了50万元。”说起越过越好的生活,王黎沙满眼笑意。
  如何让更多的“王黎沙”涌现?2019年,铁山街道将山里的7个村庄与邻近的后石沟村进行一体规划,聘请浙江大学编制总体规划,按照景区理念建设。这里将打造三个核心区:以上沟、墩上、黄泥巷三村为核心区,主打“原山原水原生态、原汁原味原生活”;以东南崖村为核心区建设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以后石沟村为核心区建设乡村影视基地。
  “我举双手赞成!”回乡创业已有15年的“山里人”杨秀兰听到这个消息格外激动。由她创建的秀兰山庄采用龙头+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已建设生态茶园、果园1000余亩,为周边村民提供了150多个就业岗位,村民增收80多万元。
  “除了茶叶,这8个村庄的农产品也基本相同,如樱桃、板栗、桑葚等。”铁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徐贞敏说,为推动这些农产品“变现”,铁山街道引进总投资800万元的尚臻百果酒庄项目,主要在杨家山里片区收购樱桃、桑葚等绿色生态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了8个果酒品牌,年产值达400多万元。
  这里除了带来产业资源的聚合,更重要的是对文旅资源的统筹。革命老区成为红色旅游热土,红色旅游的发展又加速了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有效带动了山里人脱贫致富。
  如今,行走在杨家山里,看得见漫山遍野的果树,听得到清脆的蝉鸣。村民们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每个人在走向属于自己的小康生活。
兜住“两不愁三保障”底线
  “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工作必须兜住的底线。
  “坚决杜绝因疫返贫!”今年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青岛西海岸新区也同样惦记着贫困户们的生计。
  “疫情导致生意不太景气,家里直接断了收入来源。多亏政府安排的公益岗位,让我每个月有了稳定收入。”疫情期间,原本在琅琊镇斋堂岛村经营小卖店的贫困户石学民重新“上岗”在村里当起了保洁员。
  “利用扶贫资产收益,疫情期间,我们帮助265名贫困群众走上村内公益岗位、扶贫专岗。”青岛西海岸新区扶贫办副主任曲勇说。同时,青岛西海岸新区还积极发挥省级扶贫龙头企业供销集团实体门店和网商优势,解决疫情期间贫困户和贫困薄弱村农产品销售问题,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能否“斩断穷根”的关键因素。自2016年春季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共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发放生活补助金794.685万元、免除普通高中学费、学前教育保教费165.94万元;累计补助雨露计划资金212.4万元,每学期每人补1500元,全部补助到位。疫情期间,为保障贫困学生教学质量,青岛西海岸新区还为他们专门发放了网课设备、流量费及救助资金14万元。
  截至目前,青岛西海岸全区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和特惠保险参保100%全覆盖,特惠保险2018年理赔86.15万元,2019年理赔153.74万元,实现“一站式”结算;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累计完成583户,共补助资金1099.27万元,保障了贫困人口的住房安全。
  “衣食无忧,幼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青岛西海岸新区以扎扎实实的行动兜住了贫困人口的民生底线。
精准扶贫“横到边纵到底”
  打好脱贫攻坚战,要下好“精准”这盘棋。
  为了解贫困村、贫困户的真实需求,青岛西海岸新区要求领导干部带头“遍访”。区领导每年要遍访65个贫困薄弱村,镇街党组织书记带头、班子成员则要遍访每个贫困户。同时,对全区32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人,建立帮扶台账,群众满意度达到100%。
  结合社会治理的网格化布局和互联网科技手段,青岛西海岸新区还在全省率先将精准扶贫纳入网格化动态管理。“在区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我们独立开发了西海岸新区精准扶贫平台,利用专职网格员队伍和事件办理、督办机制,对多样化扶贫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直观获取贫困户、贫困薄弱村的问题和需求。”该区扶贫办社保科负责人陈磊说。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精准扶贫平台上,红色的贫困村、蓝色的薄弱村一目了然;扶贫项目、集体收入、人口概况等应有尽有;贫困户地域分布、年龄构成、致贫原因、问题需求等一应俱全……为扶贫决策提供最全面详实的信息支撑。该体系的前端由全区1700余名“一对一”结对帮扶责任人、651名网格员组成,他们定期对全区3000余户贫困户走访摸排,动态更新信息,后端由平台流转督办,健全多维度贫困监测与动态管理的长效机制。
  “通过这个平台,扶贫工作与卫健、教育、民政、住建等民生服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联动帮扶,建立起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数字化智慧化帮扶体系。”陈磊说。
产业扶贫实现长效“造血”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2016年至2020年,青岛西海岸新区累计投入各级扶贫专项资金3.22亿元,其中产业扶贫专项资金2.55亿元,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92个。截至2019年12月底,新区产业扶贫项目镇村累计收益4000余万元,以现有产业项目预测,自2020年起每年获得扶贫收益超过1800万元,年收益率7%。
  2016年,青岛西海岸新区率先探索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整合全区65个贫困薄弱村3年的扶贫资金1亿余元,购买龙头国企黄发集团的优质商业资产,每年兜底8%收益。“仅凭此一项,每个贫弱村每年至少能增加收入12万元,这样一来村集体经济就有了源头活水。”青岛西海岸新区扶贫办主任王鹏说,资产收益扶贫只是西海岸扶贫的“1.0版本”。
  “2019年,我们成功实施了产业扶贫2.0提升工程,也就是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园村一体化’模式。”王鹏介绍,依托扶贫龙头企业——青岛西海岸新区供销集团,青岛西海岸新区将省定贫困村——六汪镇朱家沟村作为产业扶贫试点村,将村庄打造成扶贫产业园区,实现“村园合一”。朱家沟村为园区建设提供优质土地资源,满足企业园区对土地的需求;企业园区的入驻,为村子注入了资金、资源和技术,盘活了村内经济,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村民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在园区工作,实现了由“传统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换,人均月收入达2000元左右,家门口就能脱贫致富奔小康。
  “村里210亩地打包流转建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现在家家收租金,人人挣工资。”朱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孙书勤介绍,这个不足百人的小村庄集体年收入已达25万元,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全部进入园区工作。
  目前,“园村一体化”模式已在西海岸全区13个贫困薄弱村得到推广,构建起可持续增收的长效扶贫机制。
  杨家山里墩上村村民在家门口剥玉米,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

  30个省定贫困村,35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在2017年底便全部脱贫退出;65个村的平均集体经济收入从2014年的3.04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36.3万元,“五通十有”全部达标。
  贫困人口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949.2元增长到2019年的11038.5元、年均增幅17.4%,“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达标,稳定脱贫率达100%。
  所有贫困薄弱村提前3年摘掉“穷帽”,小康路上没有一个贫困人口“掉队”,这是青岛西海岸新区交出的脱贫攻坚成绩单。成绩喜人之余,西海岸新区并未“撤摊子、歇歇脚”。决战决胜之年又遇新冠肺炎疫情考验,青岛西海岸新区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力求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形成可持续的脱贫内生动力。

  青岛西海岸新区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大场镇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