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化“蚕食”传统乡村
12个老人一个村
2015年10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彭先收腰间盘突出严重,这也是整个村里老人的通病。
  80岁的李元花老人
  彭先收老人在露天厨房给野菜里加盐,如今村里的老人们大都以这种传统方式维持生活。
     在青州市庙子镇海拔800米的高山上,藏着一个历史长达百年的村落,杨集庵。但最近10年里,这个百户居民的山村在城镇化的洗礼下只剩6户,12位老人。
  19日,本报记者进山,探访那几位与这座山朝夕相伴的老人,在时间的长河里,百年房屋不敌风霜侵蚀在破败,与世隔绝的老人们心系远方亲人,而面对终究来临的死亡,他们的心路历程到底是怎样的呢?

  文/本报记者 刘蒙蒙 片/本报记者 孙国祥 
  儿子“嫁人”了,
路过时偶尔来看看

  从潍坊市区走上3个小时才能看到这个只有老人的杨集庵村。访客到来,老人们会三三两两结伴从小石屋里探探头,一是好奇,二是期待。
  杨集庵村如今有12户村民,只有两个人的年龄还不到60岁,其余的村民都在60岁以上。他们中最年轻的“小伙子”已然是50岁的一个老光棍了;最年长的有5位80多岁的老人,他们从儿时开始一直相守至今。
  今年73岁的老人李守英与80岁的彭先收住在村子的最“下头”。前几天,李大娘刚下山参加重外孙的婚礼,一早步行下山,晚上又摸黑走回来,身体有点吃不消。可她仍不忘把一个简易助听器塞到老伴耳朵里,告诉他山下的新鲜事。
  李大娘有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都已年近半百。因为家里太穷,儿子外出打工,找了户人家当了上门女婿。
  “说出来,你们可别笑话俺们。”这成了老两口难以启齿的事情。但是想到家里没钱娶媳妇,比起村子里的单身汉,儿子能结婚已经不错了。
  李大娘的心结,其实是整个村子的难事。85岁的村民彭先永与同岁的老伴张莲英家里,有一张16个人的“全家福”。这是前年4月份张莲英老人过生日时儿孙上山时的情景。而彭先永的生日是在腊月,那时大雪封山,儿孙满堂的待遇就没了。
  两位老人说,两个儿子走出大山后,他们基本丧失了主动与孩子联系的机会。他们没有手机,写信更是困难,只有在家里眼巴巴干等着儿子推门而入。
  有时候儿子干活从这儿路过,或者开春领着朋友爬山玩,才顺便来家里坐坐,那时成了两位老人最幸福的时刻。
凑钱搞旅游,
只为留下这个村

  最近10年,山东经历了城镇化最快的10年,连远在山上的杨集庵村也快速被“城镇化”了,只不过这个村太远,既没有被城市吞没,也没有融入新的乡村。杨集庵村这样的老年村在附近的山区里不止一个,甚至由于年轻人都下山走了,村里也不成建制,没有村医、没有会计、没有村委,几个村才“共享”一个村长。
  前几年,杨集庵村的事情被“捅到”的媒体上,许多志愿者会定期上山送医问药,买米背面,也有人劝过这些老人,走吧,何必呢?
  但眼前的无奈不是他们造成的,他们也没有一个想走的。
  80岁的李元花和儿子刚刚吃完中午饭,二人站在院子里说话,双手都背在后面。李大娘原有两个儿子,一个下了山,一个终身未娶,与母亲作伴,如今也60多岁,成了老人。在他心里,只要跟着老娘屁股后面走,就吃不了亏,哪怕家里已一穷二白了。
  但即使不出去,老人们仍有一个期盼,就是进山的道路何时能硬化。原因令人吃惊,原来这几位老人每户凑钱重修山神庙,希望吸引游客的到来,或许能改变一下村子的现状。
  结果,老翁老太齐上阵,肩挑石料,一座几平方米的山神庙,他们陆陆续续修了半年,其间有人砸断了手指,有人扭到了腰,这场“自救运动”进行得并不顺利。
  结束采访时,许多志愿者的到来让这个村庄一下热闹起来。但从以前百余户人的山村,到今天全村12个村民,仅仅是十几年光景的事,对于下一个十年这个村会是什么样子,大家其实已经心知肚明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