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聊天?孩子哪有时间啊!”
子女工作忙,老人精神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
2015年10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燕山长者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聚在一起锻炼身体、交流,走出家门回归社会也是老人获得精神慰藉的一种方式。    本报记者 王皇 摄
     和孩子聊天沟通?不少老人都摇头苦笑说,孩子哪有时间,聊也聊不到一块儿去。和孩子沟通还不如和社区其他老人唠嗑自在。不少年轻人忙于工作,对老人的精神需求关怀得少。而即便是和老人住在一起,不留心老人的沟通需要,老人们仍会有寂寞之感。

  本报记者 王皇

虽和孩子住一起
聊天机会却不多

  东舍坊小区段奶奶70岁,孩子开饭店,所以她并不需要为孩子做饭,只是晚上带5岁的孙子吃饭休息。但多出来的清闲老人得自己安排。20日中午,在棋盘小区一家健康体验店上完健康课程后,段奶奶和另一位老人仍然不愿离开。
  “想聊天?孩子哪有时间啊!”段奶奶用反问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她说,孩子开饭店非常忙。虽然和孩子住一起,但见面说话的时间少之又少。
  记者在棋盘小区采访了多位老人,老人多数住得离孩子不远,有的和孩子住在一块儿。但是提到和孩子聊天沟通,第一反应就是,孩子们工作太忙,下班回家还要照看他们自己的孩子,能见面已经很好,聊天就有些强求了。
  在省城一家金融企业工作的朱先生说,每天下班回家已经近8点,在农村老家的父母早就休息了。周末能打个电话,但也只是叮嘱老人要注意身体,没有特别实质的内容。
孩子说的事情
老人听不太懂

  张大爷71岁,20日中午,他在棋盘小学门口等着接孙子放学。等在校门外的,有一半是头发灰白的老人。很多老人11点就到了校门外,和其他老人聊天。张大爷说,“中午接回我那里吃饭,下午放学也接回我那里,他爸妈下班之后,再到我那接孩子。”张大爷每天和儿子就见2次面,都是为了孙子上学,而且匆匆忙忙,根本聊不上话。
  “和孙子能聊到一块儿,和儿子真聊不到一块儿去。”张大爷说。但提到和儿子儿媳妇聊天沟通,他就摇头。“年轻人没那个耐心,而且和我已经不是一个时代的了,他们说的事情我都不懂。”不过,他说自己理解时代在变化,而孩子们的孝顺他也看在眼里。
  今年66岁的刘大爷则对和孩子沟通有自己的理解,孩子给他买了平板电脑,他学会了。刘大爷说,网络给他带来了非常丰富的世界,“我爱好武术,所以经常上网查一查资料。平常孙女的功课,有不懂的我也会上网查。”
  他说自己并没有感觉与时代脱节,反而觉得很多东西新鲜有趣,而正是自己的好学让他与孩子们的代沟小,孩子们也愿意与他沟通。“他们工作上的事情也会跟我说说,毕竟我经验多。教育孩子也尊重我的意见。因为我学得快,懂得比他们还多。”
老人要回归社会
而不是闷在家里

  2013年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首次将“常回家看看”入法。不过,这样的规定更多的是一种引导。而影响孩子与父母沟通的,不只是时间,还有心态。
  运营燕山长者日间照料中心的济南仁德家庭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巩成坤说,即便自己从事老年人照料工作,明白老人有精神需求,但真正和父母沟通,年轻人的价值观和老人不同。
  “老人家的精神需要是回归社会属性,而不是整天闷在家里。”他说,很多子女孝顺老人就为老人请保姆,但这样反让老人失去社会属性。“社会属性主要是和孩子之间,和外界之间的联系不能断。”巩成坤说,老人帮忙照看孙子孙女,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家务都是一种精神满足。每个人都需要朋友,老人更是,让老人多出门和老人们一块儿玩玩,也是精神满足。
  而更需要精神照料的则是一些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这样的老人就需要特别看护,需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目前已有一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能照料半自理的老人。
  每年山东老年大学和济南市老年大学开学都会迎来大批排队报名的老人。这也是老人们的精神需要。不过济南市老年大学声乐系的王老师说,老年大学有六七千人,但想来上课的老人远不止这些。只不过,学校校舍和设备有限。老人们来老年大学主要是能和志同道合的老人结伴学习,这对他们是精神层次的满足。每年都有毕业不愿离开的老人,因为除去老年大学能满足老人们对艺术等精神追求的地方还太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