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卷有益”到“开卷警惕”
2016年01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魏建(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我的阅读经历实在太平凡,和同龄人差不多。如果说有那么一点不寻常的话,那便是我年少时曾经对书饥不择食,而今天却对读书时时警惕。
  我7岁多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文革”以前,我接触最多的书是街头的小人书摊。那时我经常到小人书摊上租书读,好几十本连环画一层一层地排着,每一层用绳子一拦,很简陋,也很便宜。租小人书的摊儿往往摆在人口稠密的集散地附近,比如在电影院、戏院门口。很多小孩儿都是在这里租小人书看。倘若谁家有小人书,我们就去他家看,或者互相借来借去,往往是看过上册,却怎么也找不到下册了。
  “文革”一爆发,书突然变少了,能读到的只是有限的政治读物。那些极左的读物让我们的思想变得贫瘠而僵化。在这些读物的影响下,我和我的同学们好像只会写政治化的理性文字,不太会写比较感性的抒情文章。当时我本人的思想就僵化得很。1977年夏天,社会上都在疯传可以凭考试成绩上大学了,很多人开始准备,可我就不相信这会是真的。直到收音机都播出了,我听完后第二天还找来报纸看看究竟是不是真的。
  我开始准备高考时已是1977年的深秋。那时想找到跟考试有关的书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图书馆、新华书店里本来就没有什么书,更不要说考试用书了。我当时见到的跟高考有关的东西是几张像传单一样的模拟试题。那些试题竟是用不同颜色的纸印刷的一套试卷,红的、绿的、黄的都有。大概是纸张匮乏,印卷子的人找到什么纸就用什么纸印。我在考试前总共见过这样的三页纸,还不知道已经转了多少人之手。我高考前经常阅读的一本书,是《新华字典》。我找不到教材,就靠看《新华字典》学语文。
  要说我小时候有什么让我迄今难忘的读物,那要说到《小朋友》杂志。我刚上小学不久,曾外祖母患病,我只能休学在家照顾她。我陪着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孤独无聊,于是《小朋友》就成了我儿时最好的伙伴。《小朋友》里有童话、寓言故事、漫画,还有别的小朋友画的作品,还教唱歌。我印象最深的是每一期都有张乐平画的漫画。在那个年代,是《小朋友》让我充实、让我快乐、让我产生了读书上瘾的感觉。
  我小的时候,书很少,偶尔接触到的书真的是开卷有益。而今天,想“开卷有益”太难了!现在是书多但好书少。在图书商品化时代,好书少,坏书、劣书、伪书、庸书却很多。所谓“坏书”,轻则教人投机,重则让人“中毒”;所谓“劣书”,是指半文盲写的劣质书和盗版书;所谓“伪书”,就是假书,如冒充名人出的书,或是假冒引进版的书;所谓“庸书”,就是阅读价值很低的平庸读物。
  今天不能盲目地说“开卷有益”,而应说“开卷警惕”,就像提防食品安全一样。假使你能看出有毒的坏书,你能鉴别出盗版书吗?假使你能鉴别出盗版书,你能躲得过冒充好书的伪书吗?即使你侥幸躲过了一些半文盲写的劣质书或盗版书,但你躲得过铺天盖地般平庸的读物吗?就算这些庸书没有伤害你,但它们浪费了你宝贵的时间,怎么能说“开卷有益”呢?对于今天热爱读书的青少年,我们真的应该告诉他们,要慎重选择自己要读的书。
  那么,哪些是好书呢?我在上大学时,曾找到一本“文革”前出版、已经没有了外皮的《辞海》(文学分册),做我选择书籍的“引子”。我相信能进《辞海》的书,那自然是好的。今天回想起来,如果说当时谁帮我选了一些好书,那就是《辞海》遴选出的经典著作。
  等我有了孩子,图书馆里、书店里和网络上的书多得让人应接不暇,想挑出一本好书很不容易。于是,我只能选择经典名著。可是,孩子有逆反心理,你推荐的,他反而不读。我是研究文学的,我推荐给他的文学经典名著,几乎都遭到他的拒绝或是讨价还价的应付。无奈,我只好骗儿子读书。比方说,他上初二时,我想让他读《围城》,便对他讲:这本书非常好,但是你现在还读不了它,只有等你上了大学才能读。结果,你不让他读,他当天就拿到床边去看了。过了几天,他写了一篇记录趵突泉枯水后又喷涌的作文,名字叫《重生的梦》。文章第一句是:“梦,就像一台陈旧古老而又孩子气十足的闹钟,时走时停,时快时慢,没有它不行,相信它又不准。”这便有了钱钟书语言的味道了。
  什么是经典之作呢?应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权威性优秀作品。把这句话里的三个关键词摘出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就是:“优秀”就是好作品,“权威”就是公认的好作品,“长久生命力”就是古人和今人都公认的好作品。
  哪些是经典之作呢?历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名作当然是经典。比较麻烦的是现当代作品,特别是刚问世不久的新作。这些作品没有经过跨时代的筛选,不知哪些能成为后世的经典之作。
  比如,鲁迅先生的作品曾经在语文教材里有很多,近年来的语文教材出现了“鲁迅作品大撤退”。对此,社会上议论纷纷。声讨者有之,赞赏者有之,宽容者有之,观望者更有之。我提倡语文教材中应不断有新鲜的血液注入,但我还是力挺鲁迅的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因为我觉得鲁迅的优秀作品一定能成为经典。虽然鲁迅的作品还不到百年,没有经过“长久生命力”的检验,但是鲁迅的优秀作品具备了中外文学经典的所有基本要素。其一是它的文学原创性,其二是它的时空超越性,其三是它丰富的可阐释性,其四是它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符号性。至于鲁迅作品较为深奥是否适合中学生阅读的问题,我推荐王富仁教授的一篇文章《最是鲁迅应该读——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25日第5版)。这篇文章不仅回答了这一难题,而且道理讲得特别透彻,值得中学语文教师和家长认真阅读。
  至于如何为孩子们选择当下新书,我的态度是,一般不推荐,爱读不阻拦。例如《哈利·波特》就是一本让人读得走火入魔的书,外国孩子喜欢,中国孩子也喜欢。这就是公认的好书,我们为何要阻拦孩子们读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