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的资历
2016年01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宋志坚

  有学者称:“所谓官本位是指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官农、官工、官商的官本位体制,国家垄断一切资源,无所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众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
  官本位在计划经济时代,或许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但是,说官本位“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却是大大低估了它的“资历”。
  中国的官本位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逐步形成,不断发展与完善的。
  流传千余年的《神童诗》,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四句开篇。前两句不少人记不清了,后两句却是谁都记得的。但我以为,所谓“唯有读书高”,其实是可以解读为“唯有做官好”。“读书”方能做官,读书方能成为天子所重的“英豪”,“读书做官”这四个字相当精辟地提取了它的精义。这几句诗,据说出自宋代汪洙之手,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
  那个时代,“仕途”之外,别无他途。说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也只有通过做官一途方能实现。
  官本位体现于官与民的关系,当然是官为重,民为轻。因此,当官的自称民之父母,或曰“父母官”;当官的出行要鸣锣开道,黎民百姓必须肃静回避;当官的问事高高在上,黎民百姓答话必须下跪叩头——他们没有级别,但没有级别也是级别,属于最低一级。
  官本位体现于官与官的关系,则是等级森严。哪一级官排在哪一个位置,享受哪一种待遇,以至穿哪一种颜色的官服,坐哪一种规格的轿子,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可有丝毫的马虎。官大一级压死人,连有理无理也按官衔大小去定——当官的总是有理,但相对大的只有相对真理,绝对大的才有绝对真理。
  官本位的种种现象,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滥觞,包括用官衔当做奖品:
  东汉时山阴陈嚣,虽无建功立业之举,又无经纶济世之才,却因“渔则化盗,居则让邻”——堪为文明市民,道德楷模——七十岁时由刘向、扬雄推荐,被汉成帝特以公车徵为大中大夫。这个“大中大夫”的官衔,就是一种奖励。
  唐代李希杰、李怀光相继反叛,刚当上皇帝的李适在逃难途中口干舌燥,恰好有民上献瓜果,李适感动之余金口一开,便授于此民以“散试官”的官衔。对此,跟随他的大臣陆贽颇有非议,但李适认为“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这个“散试官”的官衔,也是一种奖励。
  当然,官本位的本质是权力本位,一旦失去实权,官衔再大也没用,这也是自古皆然的。用官衔当做奖品,确实也只是一种“荣誉”职务。
  倘若官本位只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那事情恐怕就没有那么复杂,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远去,官本位也会逐渐消失。
  令人遗憾的是,官本位的意识,偏偏如此源远流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