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断后监管者不能一言不发
两次熔断均未发布解释性信息,导致股民恐慌“踩踏”
2016年01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熔断机制设置的初衷本是让市场降温,起到“保险丝”的作用。实际效用如何?新年开市第一天,也是熔断机制实施第一天,它竟然派上了用场。不过,熔断机制在实际表现中并没能稳定市场,很多股民在熔断后怕卖不出去,导致恐慌性“踩踏”。
本报记者 刘相华 刘帅 姜宁 整理        
  熔断值反成了
股民“止损”目标

  股市在熔断机制的实施下仍出现“千股跌停”,这一局面似乎完全背离了设置这一机制的初衷。真的是像网友说的那样“如果没有熔断,今天不会跌那么惨”,还是另有原因,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指出,监管层对熔断制度准备不足,首次熔断后不作为加剧了市场恐慌。
  “美国的熔断机制,是提供时间让市场冷静,让金融机构公开信息,提供时间让政府发现其中原因并及时纠错,而中国的熔断则是,让市场恐慌进一步扩散和放大,没有管理层出来说话,没有应急机制,新政最终成了摆设。”有专家如此认为。
  在第一次停盘15分钟期间,无论交易所还是证监会,还是中国证券业协会,都没有发布相关说明性信息。各类投资者逐步形成一致性抛出行动,导致触及7%熔断点位。在触及第二阶段熔断点位后,也没有出现任何说明性信息,这很可能导致投资者继续恐慌。
  熔断机制的本意是给市场一个冷静期,让投资者充分消化市场信息,防止市场或某一产品非理性的大幅波动,从交易机制的角度保持市场的稳定。
  但从当日的交易过程来看,熔断机制设定的阈值却无意中给恐慌的投资者一个明确的“止损”目标:HS300指数首次触发熔断用时2小时15分,而触发第二档阈值(7%)则仅仅用了5分钟左右,这5分钟的交易时间里沪深股市跌势加剧伴随成交显著放出,显然是投资者赶在触发第二阈值前卖出所致。
熔断是有代价的
助长市场波动

  对于舶来品的熔断机制究竟适不适用中国股市,尤其是在T+1交易制度下,已设定了涨跌停板制度的中国股市?2016年首个交易日的“全网实盘测试”结果打了熔断机制设计与推行者的脸。
  从1996年12月沪深股市引入涨跌停板制度,该制度对于短期化解市场过度波动和抑制投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接近20年的制度实施过程中投资者已较为熟悉交易规则和玩法;而新的熔断机制的加入,则相当于股指新增了两道交易双向阀门(-10%,-7% -5%,5%,7%,10%)。
  对于沪深300指数来说,在新的熔断机制下理论日内涨跌幅度收窄至(-7%,7%),通过制度过多干预市场交易,造成市场交易频繁“启停”损失的是交易效率,对市场长远发展不利。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汉峰称,熔断机制起作用也是有代价的。目前一级阈值幅度较低,且二级阈值与一级阈值设置差距过小(仅2个百分点),正常交易可能会比较频繁地被中断。第二,目前这种熔断机制设计本身也会对市场波动产生影响。例如,相比上涨,市场下跌更容易导致集体性的非理性。
  文中部分内容引自“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智谷趋势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