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邻居就是得相互有个照应”
照顾对门老邻居热心夫妻十几年如一日
2016年01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苏有生夫妇经常陪伴王桂兰老人聊天。  本报记者 肖龙凤 摄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甸柳社区,有一位92岁高龄的独居老人,虽然无儿无女,但多年来在对门热心夫妻苏有生和杨京玲的贴心照料和陪伴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近年来,在居委会的帮助下,老人享受了居家养老“一对一”的护工服务,但尽管如此,老人还是喜欢每天有事没事都到对门家里坐坐,“这么多年了就像自己家老人一样,甭管五冬六夏,俺们家这门从来都没关过,就是为了老人想来的时候随时都能来!”苏有生和杨京玲笑着说。
文/片 本报记者 王若松
  苏大叔人品好又能干,
当兵第2年就成为党员

  虽然在92岁高龄的老人眼里,苏有生还是个“孩子”,但出生于1948年的他如今也已经是67岁的老年人了。
  年轻时,苏有生曾在新疆伊犁当过四年兵,尽管当兵四年从来没有回过济南老家,但远离家乡的部队生涯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不仅在当兵第二年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更因为在连队的突出贡献被授予三等功。
  苏有生的爱人杨京玲比他小5岁,1970年到1974年苏有生在新疆当兵时,杨京玲作为知青下乡,在即墨一干也是4年。1974年,二人分别从新疆和即墨回到济南,都是实在人,性格又都热情开朗,很快便走到一起,从1975年1月结婚至今已经携手走过了40多年风风雨雨。
  如今两个人的孙女已经上初中了,每天除了照顾回家吃午饭的孙女之外,苏有生和杨京玲主要的任务就是锻炼身体和照顾老人,尤其是军人出身的苏有生在家更是闲不住,买菜、做饭把家里上上下下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夫妻二人同心向善,
照顾对门老邻居十多年

  1998年,苏有生和杨京玲夫妇二人搬到甸柳新村六区8号楼现在的住处后,就和现年92岁的王桂兰老人成了对门邻居。
  “原来我母亲在的时候,和王桂兰老人关系就很好,两个老人就跟姐妹俩一样,在炕上一坐就是一天,总有说不完的话。”回忆起和王桂兰老人的“缘分”,苏有生笑着说。
  2000年,母亲因病去世后,同心向善的夫妻俩担心老人一个人在家孤苦伶仃,和往常一样,每每做了适合王桂兰老人口味的饭菜,都不忘了给她送过去一份,考虑到老人食素,但凡给老人做饭,家里的锅都格外注意,刷了又刷,生怕老人吃着不合胃口。
  近年来,在居委会的帮助下,无儿无女的王桂兰老人享受了居家养老“一对一”的护工服务,一日三餐有了着落,但尽管如此,老人还是喜欢每天有事没事都到对门家里坐坐,特别是晚上6点多护工照顾完老人的饮食起居后下班一走,王桂兰老人就来到家里,在沙发上坐到9点左右回家睡觉。
为了让老人方便,
家里五冬六夏门不关

  王桂兰老人一直独居,已是91岁高龄,眼睛看不清了,耳朵还灵得很。说起长寿秘诀,王桂兰连连说,多亏了社区居委会、热心居民,尤其是对门老邻居苏有生、杨京玲夫妇十多年来的悉心照顾。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从去年开始,90多岁的王桂兰身体状况有些不好,按理说王桂兰老人就住对门,推开门就到家的距离,但细心的苏有生还是担心老人腿脚不便磕着碰着,总是亲自把老人送回家里,看着老人安然无恙休息这才放心回家。
  别看苏有生和杨京玲整日里忙里忙外不得闲,但其实两个人的身体都不好,尤其是2013年,苏有生突发脑梗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而杨京玲当时也因为糖尿病同时住进了医院,“那段时间,我们最挂念的也是王桂兰老人,毕竟她习惯了每天到家里,听说我俩病倒了老人偷偷抹了不少泪。”杨京玲说。
  患病后,一向坚强乐观的苏有生始终没有放弃,在杨京玲和陪伴和鼓励下,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坚持每天锻炼终于从病床上爬了起来。
  “看着我们俩回家,老人别提多高兴了,这么多年了就像自己家老人一样,甭管五冬六夏,俺们家这门从来都没关过,就是为了老人想来的时候随时都能来!”苏有生和杨京玲笑着说。
不但送来汤圆
还包了素馅饺子

  “早晨吃汤圆我都有点撑啦!”去年元宵节一早,王桂兰刚起床,杨京玲就把煮好的汤圆送到了家里。按照习俗,元宵节晚上要吃饺子,到了下午,杨京玲又早早给吃素的她包好了白菜鸡蛋馅儿饺子。
  苏有生、杨京玲夫妇都是退休党员,1998年搬到甸柳新村六区8号楼2单元101,与王桂兰老人成为对门。自那开始,怕寂寞的王桂兰常待在苏家,有时一待就是一整天,吃喝都在这儿。杨京玲每做了合老人口味的饭菜也都送过去,一般一送就是两顿的。
  据甸柳第四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2011年起,王桂兰开始享受由历下区政府购买、每月30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去年5月份更是升级为每天8小时的“一对一”服务,不但家里一尘不染,一日三餐也有了保障,护工还经常陪她聊天。
  尽管如此,在8小时之外,特别是晚上6点多护工一走,王桂兰还是习惯到对门坐坐。“你又来‘上班’啦!”苏有生、杨京玲夫妇总是热情欢迎她。 
连续好几个月
帮老人点眼药水

  进了杨京玲家,屋里长沙发靠近暖气片的一头,是王桂兰的“专座”。吃东西、看电视都很方便,还能随时听着自家动静。王桂兰最喜欢看天气预报,好决定第二天穿什么衣服。
  今年1月份,楼里通上了暖气。在这之前,每年冬天,苏有生都替老人买蜂窝煤,白天帮忙换煤,晚上封炉子。而每天早晨,两口子还常因为担心老人煤气中毒去敲门,“要是听着没动静,就赶紧给她打电话,知道没事才放心。”
  苏有生家里原先烧着土暖,王桂兰冬天就来蹭暖,一边聊天一边看电视。老人喜欢吃核桃、无花果等干果,苏有生两口子就剥好了给她吃。
  去年,王桂兰生了病,连续几个月需要每天换膏药,眼睛一天点三次眼药水,这些都由苏有生、杨京玲代劳。更有一次,王桂兰使用开塞露时把瓶盖塞进去了,跑来“求救”,杨京玲二话没说用手给掏了出来。
做邻居就得
相互有个照应

  王桂兰以前也是个热心人。她擀的面条、蒸的馒头都非常好吃,每次做了都给邻居们送去;针线活儿也做得好,有一年冬天给邻居们缝了14件棉袄。现在腿脚不方便了,除了对门苏有生夫妇,其他邻居们也都非常关心她,常替老人跑腿,有好吃的也时常惦记着她。居委会、街道办乃至区里、市里的相关工作人员也经常上门慰问老人。
  与老人相处这么多年,苏有生、杨京玲夫妇对她有了深厚的感情,一天不见就会挂念她,总要敲门去看看。对于照顾王桂兰,杨京玲说都是举手之劳,“谁都有老的时候,做邻居就是得相互有个照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