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月13日讯(记者 周衍鹏) 为确保交通事故发生后受害人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去年8月起,青岛市出台并实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截至目前,救助基金管理部门已为5名受害人垫付“救命钱”,共计9.5万余元。
去年8月,新修订的《青岛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凡出现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的、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的、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情况,按照属地原则,由事故发生地所在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及时垫付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全部抢救费用。其中,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及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将垫付全部抢救费用。受害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除外。
《办法》实施1个月左右,便发挥了作用。2015年9月14日,徐某驾驶无牌摩托车沿灵山湾路由东向西行驶至石桥路口东,与驾驶电动自行车横过道路的周某相撞,周某受伤。由于徐某无号牌摩托车未购买机动车强制保险,且经济条件差,周某申请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约3.8万元,经审核,同意垫付其中符合条件的约3.3元。据了解,这是青岛市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正式启用后垫付的首起救助款项。
1月13日,记者从青岛市交警部门了解到,截至目前,共收到7份符合条件的垫付申请,其中5份已经审核结束,垫付款项共约9.5万元,均将转账至医院账户完成垫付,剩余2份也已通知申请人补充材料。5起已实施垫付的交通事故中,1起因肇事车无交强险,其余4起均为肇事车辆逃逸。
交警部门提醒,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一般情况下只垫付受害人自接受抢救之时起72小时内的抢救费用;特殊情况下如需垫付超过72小时的抢救费用,应当由医疗机构说明理由,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予以审核后,按照规定的程序予以拨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