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卖部的“天价”是垄断的“身价”
2016年03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舒圣祥

  近日,一张广西南宁三中小卖部经营权竞拍现场图在网上疯传,引人注目的是173万元/年的成交价。有网友算账,“扣除假期和周末,每天要将近4万元的营业额才能保本。”据悉,该校确实委托某资产管理公司,面向社会对小卖部进行公开竞价招租。共有8名竞价人参与竞争,经过44轮的竞价后,以173万元成交。(3月13日人民网)
  中学小卖部的租金,拿钱的是学校,出钱的肯定是学生,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一点毋庸置疑。于是,租金高就有可能转变为物价高,或者是产品次。虽然在商言商,租金低也不一定就物价低、产品好,但租金高显然更加剧了价高质低的可能性。学校会不会因为收了比较高的租金不好意思再去严格监管,或是为了来年继续维持高租金而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是值得警惕的。
  有人质问公立学校拿这笔钱去干什么?其实,173万元对这所学校来说,不是一个大数目,既然公开拍卖,成交价社会尽知,想必很难由校领导私下瓜分;相反,如果不是这样的公开操作,拿到小卖部经营权的人,倒是肯定少不了要给校领导行贿送礼。在另一种意义上,既然学校里有小卖部的资源,学生也有校内购物的需求,这个资源就不应该被白白浪费,指责学校过度商业化是没有道理的。
  相比质问学校的商业化,更有意思的话题其实是,中学小卖部的经营资格为何值钱?地处校内的独特优势是一个理由,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关门办学模式下的垄断。如果学生可以去校外购物,校内小卖部的租金必然会一落千丈。凡是封闭办学的,校内小卖部油水就厚租金就高,这是常识。学校关上大门,事实上等于设置了一道寻租门槛,形成了垄断经营。
  所以,中学小卖部拍卖的不是别的,而是垄断经营的资格。当学生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无论是173万元还是173元,那必然都是贵的;无论173万元是谁拿了或者谁分了,那都是不该得的寻租市价。一方面关起校门搞垄断,一方面公开拍卖搞市场,中学小卖部是个很好的案例。因为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垄断性行业都存在。只不过,中学小卖部是“为了学生安全”,而那些庞大得多的垄断企业,则是“为了国计民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