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当私产难免“因爱虐童”
2016年03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毛建国

  3月13日,“南京虐童案”的当事人李征琴,在狱中服刑半年后,终于出狱了。据媒体报道,刚出监狱,孩子的生母便跪倒在李征琴面前痛哭,并大喊“我对不起你”。随后,等候在一旁的孩子迅速扑过去抱住养母李征琴。李征琴哭着说,“宝宝,妈妈回来了。”3人在监狱大门口哭成一团。(3月13日中新网)
  一段时期以来,关于“虎妈”“狼爸”的新闻,在舆论场炒得很热。“虎妈”“狼爸”的背后,可能有着市场化的炒作,但也不要忽视,其教育理念在民间是有“基因”的。如果我们要做一个调查的话,有多少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被父母打骂过?调查的结果,可能令人吃惊。
  拿李征琴来说,从各种报道来看,很难说李征琴不爱这个孩子。李征琴自己也一直强调,打骂是希望把孩子教育好。而现在,孩子、生母与李征琴相拥一起,哭成一团,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李征琴与孩子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如果与普遍家长对照的话,李征琴的最大问题,可能还是越过了一个度,出手重了一点。对于家长们来说,其实在很多时候,与李征琴之间,可能就隔着一个冲动。
  反家庭暴力法已经正式实施了。家庭暴力不仅发生在夫妻之间,还发生在与父母之间,以及与孩子之间。同样是家庭暴力,存在着中西方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很多家庭暴力,从初衷上讲,其实不是仇恨而是爱,只是爱的方式不同,对爱的理解不同,从而造成了行为的扭曲。包括“南京虐童案”在内,很多对孩子的暴力,从本质上讲都是出于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都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头上,简单粗暴地表现出来。
  这里面折射出一个传统教育理念: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无论怎样都行;而孩子是“不懂事”的,通常“打打更健康”。听听“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也就有了答案。这种因为对孩子的希望而产生的失望,结果对孩子大打出手,其实与强迫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并无多大区别,体现的都是家长的绝对意志。
  “南京虐童案”带来了家暴思考,指向于有爱的初衷也要有爱的表现,不要以爱之名行不爱之实。透视这起案件,我们相信这家人还是有爱存在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但愿“南京虐童案”涉及到的每一个人,一抱泯恩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