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日寻芳
2016年03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虢国夫人游春图 局部
   品味古画中的“春风十里” 
  因为经历了数九寒冬,明媚的春日便格外受到人们喜爱。曹雪芹《红楼梦》里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新旧年的交替是“春节”,吃春卷被称为“咬春”,恰恰反映出人们对春天的钟情。爱春、踏春、为春颂歌从来不是今人的专利,在没有拥堵交通、空气污染、高强度生活节奏,手机、电脑促生“低头族”的古代,人们有大把时间遣情抒怀、造访自然,一吟一颂、一笔一墨更显风雅。
  在古往今来的春日题材作品中,展子虔的《游春图》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开宗立派的重要意义。顾名思义,画家在《游春图》中安排了青山耸峙、白云出岫、水波粼粼的典型春天景象,人们不肯辜负大好时光,竞相出游、置身于自然怀抱之中。而在这幅早期青绿山水代表性作品中,画面脱离了魏晋时期山水作为人物画背景出现的地位,改变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使用勾线填色手法,境界阔大,色彩明丽,解放前,大藏家张伯驹曾为收藏《游春图》变卖宅院、倾家荡产,又自号“春游主人”,更体现出这幅充满“春风得意”之作的非凡价值。
  另一幅表现春日生活情景的名作《汉宫春晓图》,则以用手卷形式描述了初春时节宫中妃嫔、侍女、儿童梳妆打扮、抚琴对弈、折枝读书、玩耍嬉戏等一系列场景,在画家仇英笔下,树木、奇石、宫殿穿插掩映,人物虽然众多,但每人也自有一番体态慵懒自得、着宜春髻子恰凭栏之意,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色调淡雅清丽,观之似有“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神奇感受。在“明四家”中,仇英来自于民间,摹古功力深厚,又与当时许多文人画家交好,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呈现出融会前代各家之长,既保持工整精艳古典传统,又融入文雅清新趣味,还能为百姓审美所接纳的特征,《汉宫春晓图》堪为其代表之作。
  不仅如此,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臣的《春山游骑图》、戴进的《春游晚归图》则生动体现出古人“走马”、“踏青”两个习俗。在古代,立春习俗中有“走马”一项,盛行于唐玄宗时,百姓间流传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之说,就描述了“走马”能够迎合当权者喜好的特殊社会现象。玄宗宠爱杨贵妃,分封贵妃的三位姐姐分别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而这幅游春图描写的就是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两姐妹及仆从三月三游春的场面。在整幅构图中,画家没有刻画春花烂漫,溪流潺潺,绿草如茵的景象,而只以“绣罗衣裳照暮春”的手法表现春天,画面人物着轻薄春衫,马蹄轻举缓步,虽无山水花木,但依旧使人感受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气息;明代画家周臣在《春山游骑图》里,以描绘远山近水、阁楼茅屋、小桥流水来表现风和日丽的春日,水似湍流有声,马似哒哒踏步,主仆一行人过桥观景,桃花、松树一派生机盎然景象,画面中的山崖巨石用小斧披皴并加以渲染,构图凸出前景,有致而自然得体;而在《春游晚归图》中,画家则用画中人物清晰得为观众展示出春天的各项“应季”活动: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在画面中景,两个农人在春耕之后荷锄行走在归家小径上,茅舍春水环绕,柳枝掩映,自有野趣。近景庭院前,一位高士游罢晚归,正轻叩家门,坐骑、童子伴其左右,院外繁花漫出墙头,园内仆人提灯来应,虽没有直接描写踏青过程,用“晚归”将意味溢于画面之外,令人遐想无限,更显风雅韵致。不得不说,古人笔下的“春风十里”更加注重心灵与自然融会贯通,时下外出游春的我们,是不是也该放下千篇一律的“剪刀手”,用心怡神呢?  (东野升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