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是一种文化
2016年03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重光
  
  要不是女儿自作主张为我和妻子办妥了跟团去美国旅游的一切手续,我这辈子大概很难下决心平均一个人花两三万块钱去美国作十多天的走马观花游的。那基本上就是,乘车,屁颠屁颠两三个小时,下车,上洗手间;然后屁颠屁颠两三个小时,拍照;再屁颠屁颠两三个小时,吃饭;接着再上车,屁颠屁颠……如果说有一种扛着背囊的旅游者叫背包族,那么我们这群整天坐车里的游客就只能叫“屁颠族”了。我们从纽约到华盛顿,再到布法罗,然后从芝加哥到盐湖城,再到黄石公园,接着到拉斯韦加斯,最后到洛杉矶,一路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终于一屁股将美国从东到西贯穿了一遍。要不是还保存着旅行社的那张旅程表,脑子里已经一桶浆糊,都搞不清照片上的背景是哪儿哪儿了。
  然而,还是值得。
  无论是沸反盈天、犹如千军万马从天而降的尼亚拉加大瀑布,还是被硫磺泉熏染成图案斑斓的黄石公园大棱镜湖;无论爬满青藤的普林斯顿大学,还是金碧辉煌、极尽奢华的拉斯韦加斯赌城;天上地下,人文娱乐,都称得极品,开了眼界。
  其次是一些中途停留或过夜的城市,比如水牛城、费城、盐湖城,还有那个杰克森小镇。曾经耳闻,如今目睹,百闻不如一见,惊艳了,没想到城市原来是可以这样美的。尽管那些建筑风格迥异,透着浓郁的文艺复兴或中世纪时期的古典情怀,但她们谈不上豪华,也并不摩登,没有值得炫耀的高楼,也未见有亭台楼阁、回廊水榭的风雅点缀;尤其一些住宅小区,除了一栋栋普普通通的住宅,剩下的也许就只有蓝天白云、洁净的街道与绿色的草坪了。然而,它们已足以令我欣喜,沉醉其间。别墅的结构大多简洁而拙朴,倒是家家户户的门头、窗棂、壁挂,都有点花俏,却是个性十足,雕蝙蝠的、挂牛头的、垂鹿角的,更多的人家廊前悬吊着成对的花篮,花团锦簇,摇曳多姿;还常见街角、路边,或树丛间矗立的塑像:一头憨厚的黑熊、一尊身披青藤的雄鹿,或是一只画着印第安人彩绘的水牛……无不传递着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信息。据说,还真常有麋鹿和水牛出没,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不带走一声呵斥。
  这样的日子,不说有多么精致,优雅却是肯定的。慢条斯理,不急不躁,把每一天都过得有滋有味。
  其实,这样的优雅随处可见。有人称“优雅是不会褪色的美”,因为它原本就不是漂浮水面的油花,而是融化在一个人的血液里。
  作为“屁颠族”,这回看得最多的自然就是车窗外的风景了。除了一望无际的不见土壤裸露的草坪,还有无数奔跑在高速路上的车,无论大车小车,载人还是运货,一个个中规中矩,各行其道;看不到有人抢道超行,更听不到身后催促的喇叭;每到丁字路口,不管有车没车,有人没人,必先停车,留够时间,然后启动。即便交会的对方比自己晚到,也尽量礼让。如此优雅,从容不迫,常叫我心里嘀咕:他们难道就没有“时间紧,任务重”这一说吗?如果他们来我们中国开车,不是很惨吗?寸步难行了。
  优雅的人,好像天生就是慢性子。平时无论行走还是乘电梯,或是到餐厅入座,但凡遇到可以“先下手为强”的机会,他们必定选择放弃,说声“请”,而绝不会“机不可失”,捷足先登。
  由此我相信,国人出国,一般不会吃亏,总能领先一步,占得先机。
  不过,这回游美的十几天行程中,还真没见国人与西人遭遇时有过什么“抢占先机”的举止;相反,国人都很节制,还经常伸出手示意对方“先请”,并说一声“P1ease”。
  附带说一句,我本来最担心的国人随地吐痰的陋习似乎也都戒了,至少在我这一路上未曾看见,最多只是在集体上厕所时听到不少人在抓紧时间清理喉管。为此我如释重负,并深感欣慰。我甚至想,与国际接轨原来也不是件太难的事,大不了把国人都轮训似的组织一趟“接轨之旅”,哪怕只是“屁颠游”,也划得来,毕竟可以重塑一个人,粗鲁变优雅,我们的社会自然就风清弊绝了。
  当我还在为自己的这个设想沾沾自喜的时候,却传来中国游客在洛杉矶为抢座位大打出手的新闻,连警察也出动了。一位华人导游悲怆地告诉我们,在一些需要乘坐巴士的景区,比如科罗拉多大峡谷,中国游客多,抢座位的事屡见不鲜。
  很快我也发现,只要国人在一起,看到对方也是黄皮肤,大家便省却了很多“繁文缛节”,一个个故态复萌,什么“请”,“P1ease”,统统派不上用场了,底线大概就是尽量不惊动美国警察。就曾在一家自助餐馆,见一对青年情侣,占好位子,然后就猴急地抢拿热门菜,终于吃撑了,结果走的时候竟留下许多原封不动的鱼、虾、牛排和整整一盘西瓜,看得我想骂娘。
  原以为到达文明的彼岸不是太难的一件事,不就是学会忍一忍吗?忍就意味着等待,等待一小步,文明一大步,何乐而不忍?
  然而事实证明强忍不等于等待,能忍一时的人,不等于就是乐于等待的人。等待是一种文化,骨子里浸润着优雅与高贵;而强忍的人,动不动就会面目全非、原形毕露。
  书法家林散之说“字有百病,唯俗难医”,人也一样,最难治愈的也就是一个字:“俗”。
  (转自《文汇报》,本文作者为著名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