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电禁摩”排斥小贩,菜价怎能不高
2016年04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方面农民卖菜难,另一方面市民买菜贵,这个对比证明蔬菜价格大幅上涨的问题也不完全是供需失衡引发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一些城市的发展偏离了民生的“指南针”,看上去豪华整洁却不宜居。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3%。其中,鲜菜价格上涨35.8%,影响CPI上涨约0.92个百分点。菜价如何“一路狂飙”,常进超市的消费者都有感触,据说以前“论斤称”的蔬菜现在都“按个买”了。市场菜价有波动本不足奇,但是如此疯狂,还是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并从根本上缓解。
  “三日可无肉,日菜不可无”,消费者对蔬菜的需求是刚性的,菜价上涨必然推高生活成本。在公众的惊叹声中,政府部门通常会出手平抑菜价,比如推出“绿色通道”加大供给和补贴。除了利用行政手段,还应该考虑如何完善零售末端的市场,以市场的手段平抑菜价往往更能持久有效。
  通常菜价上涨都受多重因素影响。每年三四月份都是蔬菜市场“青黄不接”的时期,再加上去年年底的极寒天气对部分蔬菜的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今年蔬菜价格的上涨有“不可抗力”的成分。普通消费者比较担心的是,在熬过这段特殊时期之后,菜价是否会因为流通环节的问题长期维持在高位。从一些地方已经显现的问题看,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日前,海南省工商局向新华社记者提供了一份大白菜价格变化样本。一车21吨的净菜,从湖北省广华县菜地地头收购,经长途运输、一级批发、二级批发,抵达零售末端的海口秀英农贸市场。5个环节后,白菜“身价”涨高约220%。从地头收购价每公斤1.6元至1.8元,到零售市场每公斤5元至6元,流通环节产生的价格成本,占到了蔬菜最终价格的70%左右。由此可见,只有减少流通环节才能从根本上平抑菜价,单靠增加供给只能解一时之需。但是,现在很多城市的蔬菜供给渠道已经变得越来越单一,被少数商超企业甚至“菜霸”垄断,因为每个环节都是利益所在,且环环相扣,政府要想大幅减少流通环节并不容易。
  除此之外,一些城市规划超前,盲目追求市容市貌的整齐划一,取缔了很多早市、大集,也拉长了蔬菜从地头到餐桌的距离。一些大城市不断加大“限电禁摩”的力度,更是抬高了蔬菜在“最后一公里”的流通成本。现在,城市里可供农民赶集、摆摊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了。这个现状持续下去,菜价甚至其他生活用品的价格都有可能长期居高不下。
  其实,即便是在蔬菜价格总体上涨的春天,还是经常能听到某地某种蔬菜滞销的新闻。一方面农民卖菜难,另一方面市民买菜贵,这个对比证明蔬菜价格大幅上涨的问题也不完全是供需失衡引发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一些城市的发展偏离了民生的“指南针”,看上去豪华整洁却不宜居。要增强城市的宜居性,就需要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多考虑市民的生活需求,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少一些粗放的“一刀切”政策,多一些更精细的服务民生的治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