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太分分钟穿针引线
2016年04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老太三五下,就能穿好针线。
     从来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长寿定法,病故者常有多人同患一病者,而长寿者却鲜有尽循一律的。
  单县百岁老人徐朱氏,长寿经就两个字:豁达。
文/片 本报记者 宋立山
  徐朱氏生于1915年4月7日,已经102虚岁,单县徐家寨镇阮庄人。老人一日三餐一餐不落,好吃鱼、肉。四女儿徐俊英说,虽然母亲一颗牙都没有了,但是一条不小的鲫鱼,一顿就吃完了。水果更是样样爱吃,大冬天也一样啃凉西瓜。
  至于晚饭少吃,在她这里也不好使。晚上她不光喝白米稀饭,还吃肉,吃完肉还会啃个大桃子。现在医生不提倡吃太多甜食,而徐朱氏却爱吃大枣,越甜越好,吃个没够。
  尽管这么个吃法,徐朱氏却身体倍棒。活到102岁,老太从来没有打过吊瓶,一年到头吃不了几个药片。如此高寿,老太经常出去散步,头脑更是无比清楚,每年在每个女儿家住多少天,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再过多少天春分了,哪天谷雨了,她几乎能够脱口而出。”徐俊英说。
  那到底是什么让徐朱氏延年高寿?徐俊英认为,最重要的是心态豁达,母亲的心实在太大了。在她眼里,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管遇到什么事儿,她似乎总能举重若轻。
  徐朱氏自幼命苦,3岁时就没了娘,生活的窘迫铸就了她独立的性格和豁达的心态。在徐俊英看来,母亲笑了一辈子了,她逢人就笑,待人一向宽容和善,不管跟家人还是乡邻,几乎没有生过龃龉。母亲一生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不管谁家有活找到她,她都不会推辞,甚至有时候别人还没吱声,她就悄悄跑到人家棉花地里忙活起来。
  徐朱氏和丈夫生了3个儿子,4个女儿。30多年前,她先是送走了老伴;十多年前,又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最小的儿子在40多岁时车祸身亡;3年前大儿子去世,时年79岁。徐俊英回忆,三弟车祸去世时,老母亲已经年过九旬,虽然内心悲痛,但仍能坚强面对现实,抹掉眼泪,在出殡仪式上亲自给儿子穿寿衣。
  徐朱氏是个巧手,年轻时曾给八路军做过棉鞋。随着年龄增长,这手艺非但没有荒废,反倒愈加熟练起来。如今,102岁高龄的她每天仍然会纳鞋底、鞋垫和绣花,不用戴老花镜,瞄个三五下,就能穿好针线,那双苍老到青筋暴露的双手丝毫不显迟钝,轻车熟路地一针一线,精美的图案慢慢爬上鞋垫。
  “我的孙子、重孙子从小穿的鞋垫都是我给做的,一年到头没给他们断过,我的大孙媳妇今年60多岁了,穿的鞋垫也是我做的。”说起来,徐朱氏满脸的自豪。
  徐朱氏已经102岁,而她的豁达还在继续。“小伙子,你看我这面相,还能活多少年?”临别之前,她还这么打趣地问记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