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强力推进扶贫产业,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帮助老百姓脱贫
授之以渔,产业扶贫助百姓致富
2016年04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发展大棚和特色产业让村民腰包更鼓了。
     文/片 本报记者 邢孟
    东明县辖10镇2乡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06个村(居),总面积1370平方公里,总人口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5万人。近年来,东明县严格落实扶贫开发“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2014年、2015年分别脱贫3万人、4万人,2015年全县净减少贫困人口18899人。目前,全县还有贫困村177个(其中省扶贫工作重点村29个),贫困户28159户、80988人。为了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东明县全力打响脱贫攻坚战,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就业创业扶贫工程、电子商务扶贫工程、光伏发电扶贫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等十余个扶贫脱贫工程,汇全县之力、聚各方之财、集全民之智,让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

企业助脱贫,让村民在家门口致富
    据明胜集团董事长尚胜友介绍,公司采取务工扶贫措施,拿出岗位优先安置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已吸纳武胜桥镇辖区700多人,其中武胜桥村150多人,贫困群众62人,月收入2500元以上。对于村里年龄偏大的贫困群众,公司安排保洁、绿化等工作,月收入也能达到1500元,实现了一人务工全家脱贫。同时成立武胜桥村装卸队,安置贫困群众就业50人。
  除了明胜集团外,在东明县开发区还有不少企业也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好去处,尤其是一些服饰企业和木制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公司优势,让贫困户种地打工两不误,在家门口就能脱贫致富。
  据了解,东明县大力发展就业创业扶贫工程,深入开展“扶贫攻坚、劳务先行”活动,大力实施“新型农民职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年内完成培训8万人次,确保常年输出劳务保持在15万人以上,通过一人就业实现全家脱贫。
千亩桃园、瓜田,特色产业让村民脱了贫
    据陆圈镇人大主席尚聚平介绍,为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陆圈镇投资60万元购买了6万棵优质品种的桃树苗,并免费发放给辖区内郑旗庄、永年集等五个村庄内的贫困户种植,种植面积达到1150亩。期间,他们还定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户讲授关于果树的管理技术知识,并且对贫困户给予每年每亩300元的补助,连补三年。尚聚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种品种的桃树经过一年的培育后,第二年进入信果期,再过一年进入盛果期后,稳妥测算,每亩地大概产桃7000斤,在正常年景,每亩地每年能收益7500-8000元,可使200余贫困户近400人实现脱贫。同时,桃子还可以进行深加工做成罐头销售,千余亩的桃园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观光旅游、采摘的场所,可谓一举三得。
  在东明县经济开发区西赵官营村,200多亩的早熟西瓜大棚甚是壮观。村民胡学增告诉记者,他有两个西瓜大棚近4亩地,每个大棚每年能收入3万余元。据了解,西赵官营村有人口1670人,贫困人口146人,为了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西赵官营村两委多方考察,结合该村传统种植西瓜的优势,确立了大力发展早熟西瓜促脱贫的工作思路,联系本村致富能手组建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重点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打造拳头优势产品,大力种植京欣一号、黑美人等耐寒、抗病、含糖量高、商品性好、耐运输的早熟西瓜品种。同时,西赵官营村两委积极协调,主动为贫困户争取政府贴息贷款,解决了贫困户、贫困人口的资金困扰。目前,西赵官营村种植西瓜面积200余亩,拱棚123个,年可实现增加收入200余万元,仅早熟西瓜一项就可使30户贫苦户、56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社,村民自力更生致富
    据山东阳坤集团办公室主任张文博介绍,他们集团致力于打造无公害蔬菜大棚,与刘岗村联合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后,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流转耕地1108亩,建设无公害蔬菜大棚60个,社员不仅能拿到1200元的土地承包金,将大棚承包给贫困户管理,在集团务工还有每年2万多元的保底工资,一个人在集团务工就能实现全家脱贫。目前,他们集团已于60名村民及贫困户签订了务工合同,其“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更是能让贫困户自力更生、创业脱贫。
  “经省富硒委检验,目前合作社培育种植的富硒小麦生产的面粉每公斤面粉硒含量高达226微克,而普通小麦面粉每公斤硒含量仅为26微克。”东明县麦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马国兴介绍,合作社经营土地面积2.6万亩,主要种植富硒玉米、小麦、瓜果蔬菜等,产品远销各大城市,现有社员1800户,其中涉及贫困村4个。为了帮助社员脱贫,一方面,合作社对有劳动能力的社员贫困户采取减免的办法发展富硒种植,通过免费耕作、免费施肥、加价回收等措施,每亩就能帮助贫困户增收460元。另一方面,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合作社采取土地托管的方式,通过合作社免费种植服务,免费管理服务、加价回收等办法让其种植的富硒农作物每亩增收520元,同样达到脱贫的目的。
  东明县充分发挥省农科院在马头镇麦丰小麦种植合作社设立博士工作站和“山省富硒农产品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广发展富硒小麦10万亩、富硒杂粮3万亩、富硒瓜菜3万亩;依托林牧资源,新增林下养殖5000亩,建成省级规范化养殖场4个;依托黄河滩区淡水资源,开发水产养殖1万亩,将全县有劳动技能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产业扶贫链条,增强自我发展动力。
牵手“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精准脱贫
    省立医院驻焦园乡郭堂行政村“第一书记”宋开兰告诉记者,2015年他和两个同事来到东明县焦园乡后,先后带领村民考查了寿光大棚蔬菜种植、龙口万亩葡萄种植园、河南长垣葡萄种植基地等,聘请专家举办了多次讲座,并化验分析了当地的黄河滩涂土质,结合当地全年无霜冻期近200多天的气候条件,与其他种植、养殖项目多方比较,经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制订了葡萄种植精准扶贫方案。后经过反复比较,多方考察,最终在专家指导下,他们选择了市场前景看好的红宝石、柯林森以及比较好管理的紫甜等品种的葡萄苗,且选择的是二年苗,抢出了一年的时间。
  项目落实后,他们还在省立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近45万元打了565米深水井一眼、40-60米的浅水井44眼,保证葡萄种植区域能随时浇上水,为精准扶贫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另外,为了保证村民当年就能见到收入,他们还带领村民在葡萄种植地块套种大蒜、小辣椒等作物,这样长短结合,保证贫困户增收脱贫。“今年春天将葡萄苗种上,明年秋天即可结出果实。”宋开兰边说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第一年葡萄生产期间地里套种的大蒜每亩能产3000斤鲜蒜,按每斤预订收购价1.7元计算就是5000元,收完大蒜还可以种小辣椒,亩产2000-3000斤左右,收购每斤2.5元,每亩地能收入5000-7500元左右,合计一年每亩地可收万余元。2017年,葡萄将开始挂果,预计初期亩产2000斤,保守估计收入在8000元左右。而将从2018年开始,连续每年可结果4000-5000斤,收入在16000-20000元左右。这长短结合的产业模式,不但将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也将逐步改变贫困群众思维,坚定其改变一茬小麦一茬玉米的传统种植模式,通过勤恳劳动致富的信心。
  据了解,东明县2016年产业扶贫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打造沿黄经济林产业带,充分利用省派“第一书记”所驻18个行政村,抓住省林业厅为每村下拨10万元专项资金发展经济林机遇,大力发展优质桃、葡萄、杂果、樱桃等。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通过不同的经济产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实现精准脱贫,实效脱贫。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