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堂虽然有些简陋,但稳固敦实,保存完整。
三教堂内多教合一,众神齐厅,由此可见,和谐共处的理念是永恒主题。 曹建民 摄
“梦井”大泉其貌不扬,却滋养了世世代代的岚峪乡民。
光绪圣旨石碑。
◤齐长城岚峪北山段。
岚峪村,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东南方向大峰山的西山脚下,人口约有1500多人。据明朝万历年间大峰山《重修泰山行宫碑》记载,这里因自古缺水,地懒田惰,被称为“懒峪”。后来有个叫燕阳秀的道士来到此地,东望大峰山,淡岚薄霁,升腾飘渺,梦而生井,泉出其间,所以遂改为岚峪。而道士的“梦井”确有其地,叫大泉,连同附近的三教堂都在大峰山的背阴林深处,人迹罕至,幽清绝尘。
文/片 本报特约通讯员 赵福平
别有洞天的三教堂
建于明代
从岚峪村东上山,沿着一条弯曲的小道走上十五六分钟的路程,就会来到大峰山与岚峪北山相连的一个垭谷,这里也是一个三岔路口,走最右边的小路,穿行于深山密林,随山坡上下飘忽,行到小路的尽头就是岚峪三教堂的位置了。
三教堂是一座全石结构的塔式建筑,长阔4米有余,面西而伫,前脸部分为一门两窗样式,门的上部为半圆形的券石,券石的中间题有“三教堂”三个阴文,建造落款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堂室上部由块石叠碹收顶,从室内看上去,犹如一倒放的漏斗,外部的最上端,置一连珠状的塔刹。
堂内正中的供台上,供奉着儒、道、佛三教的开山鼻祖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塑像,两旁分列着三教的开门弟子数人。所有塑像比例适中,做工精细,形象逼真,外涂颜色饱满鲜亮,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从三教堂附近的一块石碑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大峰山属肥城县辖地,岚峪等村的民众发现三教堂破败不堪时,出资出力最多,将堂室维修一新,并且还在堂室的北边相邻处增建厢房一座,另外将相关的石阶、小路新建,补植果树数株。
民国二十六年(1937)岚峪村民再次将三教堂维修加固,至此,三教堂的格局一直到现在没再变化。由于地处密林之中,人迹罕至,三教堂及其附属建筑除正常破落外,保存基本完好。
流水淙淙的
“梦井”大泉
离开三教堂向西不远,是一处不很高的青岩崖壁,在崖壁之下有一方不大的水池,水池中的山泉清冽甘甜,涌势很旺,这方泉池就是燕阳秀道士梦到的泉水井,即大泉。
听岚峪村的村民讲,大约在清朝的时候,村里人苦于干旱缺水,不得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从这方泉池开始,沿着向下的山势翻过垭口一直到村东的地方,硬是在岩石上凿修出一道大约1公里长的暗沟,将大泉的泉水引入山下村里的蓄水井中。从此,岚峪村告别了没有水吃的境地,生活状况大为改观,人口逐渐增多起来,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美丽大村。
由于大峰山山高林密,植被良好,涵养起丰富的水源,从岩石的缝隙中渗出的大泉久旱不枯,流水淙淙,这里因此也成了一处大山深处非常知名的泉水景观。
北山上的齐长城
宛如巨龙
从大泉的位置沿原路回返,透过茂密翠柏的空隙向西北望去,就会发现在北边山顶的右侧,有一道坍塌的石墙蜿蜒在群山之上,这道石墙就是千里齐长城的岚峪段。
齐长城从现在孝里镇东风渡槽南的岭子头上山后,在东障东山下山继续向东延伸,然后又在岚峪北山重新上山。只见这段城墙宽近3米,普高2米,虽然大部毁塌但仍雄伟壮观,脉络清晰并呈东西走向,以不可阻挡之势向东方的山顶冲去。
从岚峪北山落下一个山谷后,历尽沧桑的齐长城像一条神龙一样随山势向东北方向延展而去,绕过大峰山西、北两面而过,深入到北黄崖村西的山岭后,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火后余生的
清代圣旨碑
由岚峪北山下来,重新走进岚峪村,就在村口不远处的道东位置,有一方长碑竖立在路边。石碑高约两米半,宽有80厘米,碑的上方为两条粗壮的飞龙缠绕在一起,张开的龙嘴做戏珠样,飞龙下方的中间题有“圣旨”二字,不同别处的分体竖碑,这方石碑头身为一块巨石做成。
石碑的下方刻有“金石其心”四个大字,右边依稀可以辨出“品顶戴山东巡抚”等文,左边只可以看到“大清光绪”字样,其他的历史内容就实在难以辨识了。
听附近的村民查光国介绍,这块石碑是光绪皇帝为本村一位守节的妇女题写的。石碑原先在稍东的地方平躺着,上面堆有玉米秸,不知什么原因烧起了大火,这方石碑的中间被大火烧得脱了一层“皮”,好多字迹就因为这场大火再也看不到了,后来村民齐心协力将石碑扶起放正保护起来。至于当时守节的这位妇女姓什么叫什么,为什么竟能惊动皇帝,就实在没人说得清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